正文 第50章 學學陶行知的“四塊糖”批評藝術(1 / 2)

有人說,賞識與批評就像孩子的雙腿,缺一不可。在家庭教育中,孩子既不能缺少賞識,也不能缺少批評,否則都可能教育出“殘疾的孩子”。如果父母善於把握賞識與批評的尺度,又巧妙地將二者結合起來用於教育孩子。那麼就容易肯定孩子好的行為,糾正孩子不好的行為。

——一位發現了“賞識批評”的父親

“賞識批評”,當你看到這四個字時,或許會覺得這是一個很矛盾的字眼,甚至你還會有些不解,心想:賞識就是賞識,與批評完全是兩碼事,怎麼會把二者扯到一起來呢?其實起初我也有你這樣的認識,但是當我看了陶行知先生的“四塊糖” 的故事後,就明白了“賞識批評”是怎麼一回事了。

那一天,我狠狠批評了犯了錯的女兒——她竟然學會撒謊了,把女兒批評的痛哭流涕。妻子心裏也不舒服。也許是對我狠狠批評女兒不滿意,妻子向我推薦了一篇文章,這那篇文章就是陶行知先生“四塊糖”的故事,看完之後,我很受啟發:

陶行知先生在擔任一所小學的校長時,曾經看到一個男生用小石頭砸同學,他當即製止了那個男生,並叫他放學到校長室去找他。

放學後,陶行知來到校長室,發現那個男生早已在那裏等候,想必他已經做好了挨揍的準備了。可視陶行知沒有批評他,而是給了他一塊糖,說:“這是獎給你的,因為你非常守時,而我卻遲到了。”

男孩驚訝地接過糖。

接著,陶行知又拿出一塊糖遞給男孩,說:“這塊糖也是獎給你的,因為當我叫你停止打人時,你立即住手了,說明你很尊重我,我應該獎勵你。”

男孩更加迷惑了,他緊張不安地接過糖。

陶行知第三次掏出糖,說:“我調查過了,你用泥塊砸那些男生,是因為他們欺負女生,你砸他們,說明你是正直善良的人,有與壞人作鬥爭的勇氣,應該獎勵你啊!”

聽到這裏,男孩非常感動,他流著眼淚後悔地說:“校長,你打我兩下吧!我知錯了,我砸的不是壞人,他們是我的同學啊!”

陶行知滿意地笑了,隨即掏出了第四塊糖遞給男孩,說:“很高興你認識到了錯誤,我再獎給你一塊糖,這是最後一塊糖了。”待男孩接過糖,陶行知對男孩說:“我的糖完了,我們的談話結束了。”

孩子犯錯後,通常都會受到批評。因此,孩子每次犯錯了,都會做好接受批評的心理準備,甚至是做好挨打的準備。事實上孩子並不願意被批評,更不願意挨打。如果家長了解孩子的這種心理,反其道而行之,對孩子錯誤行為中好的方麵進行肯定,甚至給予讚揚和獎勵,會讓孩子受寵若驚,慚愧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