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意外招供(2 / 2)

二是作案工具非常可笑。既然是行刺,那麼得用大砍刀、寶劍、鐵錘之類的東西。最起碼也得是一把鋒利的匕首吧。可是卻給張差一根大木棒,連個菜刀都不提供。

三是整個作案過程聽起來,就是熟人推薦、太監認可、帶到京城、闖宮行凶。太監隻是口頭向張差表示,事成之後會給他幾畝地和一些錢財。但是既沒有將所做事情說明,也沒有給定金。張差就憑著空頭支票就跟著這名太監到慈寧宮行凶。這典型是缺心眼呀。

雖然有這麼多得疑點,但是畢竟是將事情的基本情況問出來了,於是王之寀立刻將張差的供詞連同奏疏呈給內閣首輔葉向高。

葉向高接到王之寀的奏疏和張差的供詞,就命人將這些東西抄好了副本,然後將原告上報給萬曆皇帝。可是過了幾天,萬曆皇帝沒有任何反應,呈上去得奏疏和供詞就像是石沉大海,一點音訊也沒有。

可是這一次早就在葉向高的意料之中,他命王之寀將自己手下抄寫的這些副本在朝廷中四處散發,葉向高本人又安排一些手下四處進行宣傳,在輿論上造聲勢,要求進行公開的審判。朱常潤聽說這個消息後,也安排手下在京城進行宣傳,製造輿論。

朝廷內外要求進行公開審判的呼聲越來越高,連司法界的泰鬥,大理寺丞王世昌都站出來,要求進行三法司會審。

可是無論要求審判的呼聲有多麼的高,萬曆皇帝就是不表態,當年掙國本的時候,一百多號人衝上來,那是多麼大的場麵,眼下這個隻能是小場麵,萬曆皇帝根本沒有放在心上,按照目前的發展趨勢,這件事情慢慢就會被人們所淡忘,慢慢就會被平息的。

可是事情發展到這個地步又出現了新的情況,就在王之寀審訊張差的筆錄在朝廷上公開不久,司正陸大受上了一個奏疏,他根據張差的筆錄提出了幾個疑問,那就是既然張差說有一個太監來找他,那麼這個太監是誰?他隨這個太監來到了京城的一處民宅,那麼這處民宅在什麼位置?在民宅裏,張差遇到了另外一個太監,這個太監又是誰?這些固然是張差口供裏的疑點,在奏疏的最後,他又說了一些自己的以前說的話,他說在福王接受冊封的時候,自己曾經上過一道奏疏,希望能夠提防一些奸邪小人,今天看來果然應驗了。

陸大受說的這段話既有表達自己有先見之明的意思,也有指桑罵槐的意圖,但是也沒有明說什麼。可是這份奏疏呈上去不久,鄭貴妃的弟弟鄭國泰卻站了出來,他寫了一份奏疏為自己辯解。

顯然這位愚蠢的鄭國泰將自己對號入座了,他認為陸大受說的就是他,而且在奏疏的最後他還說,有什麼推翻太子的陰謀?又主使過什麼事?收買亡命之徒是為了什麼?……這些事我想都不敢想,更不敢說,也不忍聽。

鄭國泰真是蠢到家了,這明顯是此地無銀三百兩嘛。他的這份奏疏一呈上去,真是一石激起千層浪。對於那些好事的言官來說,自然不能放過這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工科給事中何士晉首先做出反應,對鄭國泰的奏疏進行了一一駁斥。

在奏疏中何士晉這樣寫道:““誰說你推翻太子!誰說你主使!誰說你收買亡命之徒!你既辯解又招供,欲蓋彌彰!”

鄭國泰被何士晉駁的啞口無言,沒有招架之力。事情經過鄭國泰等人的這麼一鬧,已經沒法控製了。幾乎所有的人都認為,事情的真相即將大白於天下。

朱常潤密切關注著這件事情的進展情況,王士珍時時向惠王爺報送有關這件事情的各類情報。在大家都認為這件事情將要水落石出的時候,朱常潤卻發現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張差這種農民,裝瘋的手段可以說是非常拙劣的,明眼人一眼就會看穿,為什麼直到王之寀審訊時才被看穿呢。而且張差竟然為了一口飯就將所有事情都招了。之前那些官員的審訊手段要比王之寀高明多了,為什麼張差不招呢?

朱常潤經過反複思考,再加上王士珍提供的各類情報,綜合分析得出了一個可怕的結論,那就是這幫人是故意的。

PS:求推薦、收藏、點擊、打賞,謝謝各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