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網絡財務報告的質量分析(2 / 3)

2.可靠性分析

根據IASB框架,有用的信息也必須是可靠的信息,不能有誤導性或欺騙性。衡量證券市場有效性的重要依據之一是上市公司披露的會計信息的真實性與可靠性(孫錚,1999)。

網絡財務報告的可靠性包括財務報告本身的可靠性和信息生成、傳輸和披露中的可靠性。本次問卷根據網絡技術對財務報告可靠性的影響,設計了六項能促進可靠性的具體特征:A:通過對數據的輸入環節設置相關程序及密碼控製等方式對數據的輸入進行控製,把好數據錄入關(實際:75.45%);B:對違反可靠性的人員追究責任(包括法律責任)(實際:50.35%);C:通過合理授權來限定員工職責(實際:82.63%);D:數字簽名技術(實際:56.29%);E:通過信息保密技術、追蹤非法行為技術等加強網絡信息傳輸安全(實際:50.6%);F:對數據檔案進行存儲和備份(實際:80.24%)。

統計分析:

特征一的平均值為3.22,介於一般和比較重要之間,但偏向於一般。在無紙化的會計信息係統環境中,如果應用軟件正確無誤,係統傳輸安全可靠,則會計信息係統中派生數據(包括電子化的記賬憑證、賬簿數據和會計報表)的正確性、真實性和完整性完全取決於電子原始數據。所以說,會計信息的輸入是保障信息可靠性的源頭,在信息質量中具有至關重要的地位,理應受到大多數人的讚同和支持,但僅有14.06%的被調查者認為此項工作非常重要,這樣的調查結果出乎我們的意料,反映了企業中一般操作人員對數據輸入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可靠性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該項目的標準離差率在本組特征中也是較高的,表明被調查者對此項目的認同與否分歧較大。與此同時,實際能做到的企業占75.45%。這表明管理層財務決策的實踐與操作人員的認知方麵沒有達成一致。

特征二的平均值為2.55,在不太重要和一般之間,即大多數操作人員對責任的追究並不讚成。有50.3%的企業實際做到了對違反可靠性的人員追究責任(包括法律責任)。從其較高的標準離差率可知,在這個觀點上分歧較大,說明操作人員的責任意識和職業道德水平參差不齊。

特征三的平均值為3.65,介於一般和比較重要之間,即超過一半(59.44%)的被調查人員認為企業應通過合理授權來限定員工職責,如係統設計人員與操作人員進行崗位隔離、操作與稽查兩種崗位進行隔離、維修人員與其他崗位隔離等。此項目的標準離差率相對較小,說明觀點比較集中。實際做到的企業占總數的82.63%,遠遠超過讚成人數比例。由於授權是管理層進行的,這個結果也說明企業管理層對授權分工普遍讚成並已實施,但操作人員對此項目重要性的認識有待提高。

特征四的平均值為2.25,介於一般和不太重要之間,且小於2.5。《電子簽名法》中明確規定:電子簽名是指數據電文中以電子形式所含、所附用於識別簽名人身份並表明簽名人認可其中內容的數據,也可以說它就是電子印章,它是電子商務安全的重要保障手段。但調查結果顯示讚成人數隻占18.07%,且標準離差率最高,表明觀點分歧很大。實際做到的企業占56.29%,與讚成觀點人數比例反差較大。

特征五的平均值為3.51,介於一般和比較讚成之間,且大於3.5,即大多數操作人員傾向於基本讚成的態度。此項目的標準離差率較小,說明在此觀點方麵比較一致。實際采用對交易計算機的IP地址予以保留、設計網絡跟蹤係統、對信息流運用加密技術以增強傳輸安全的企業占50.6%,與所持觀點比例基本一致。

特征六的平均值為3.04,介於一般和比較重要之間,但小於3.5。其較低的標準離差率也表明讚同此特征比較集中。實際有80.24%的企業對磁(光)介質存放的交易雙方的電子商務數據進行編碼並進行了異地備份,高於讚成人數的比例。

3.及時性分析

及時性是相關性的輔助特征之一。信息隻有不斷保持更新才是有價值的。IASB(2001)陳述道:“如果在信息報告中有過分的或不適當的延遲,則可能失去其相關性。”FASB在描述信息質量特征時指出:“信息隻具備及時性,不能成為相關的信息,但是倘不及時,相關的信息也就變成不相關的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也非常關注財務信息的及時性,並認為即使有財務信息的最佳的質量,如果信息發布不及時,也會使用於決策的信息變得無用和不相關。Alferdon,Leo,Picker,Pacter和Radford(2005)進一步認為,信息要有用,就必須在最可能影響使用者決策的期間提供給他們。

本次問卷根據網絡技術對財務報告及時性的影響,設計了四項與及時性密切相關的具體特征:A:信息更加及時(實際為0);B:在線實時報告係統,即信息是實時製的(實際為0);C:定期檢測係統並為係統升級(實際:69.05%);D:對交易事項設立交易的時效性,過了時間期限,該事項自動取消(實際:39.39%)。括號中為實際做到此項的企業占被調查總數的百分比。

統計分析:

特征一的平均值為3.27,介於一般和比較重要之間,且小於3.5,即傾向於一般,說明信息技術與財務報告信息及時性之間有關聯性,但並不明顯。也就是說,網絡技術對信息及時性的貢獻並不是很大,也可能是企業對網絡技術的運用效率並不高,信息及時性沒有得到改善。大多數人隻是被動地按規定披露年報、中報等,缺乏主動及時披露的動力。

特征二的平均值為2.65,介於一般和不太重要之間,說明被調查者對在線實時報告的認同度不高。從公司方麵看,雖然高度發展的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數據庫技術等使會計報告向實時報告的發展具備了技術條件,但實時報告也可能使公司卷入沒有及時更新信息引致的責任風險之中。從信息使用者方麵看,實時在線報告對其決策的意義到底有多大尚不明確,因此其必要性有待進一步考量。

特征三的平均值為2.61,介於一般和不太重要之間。隻有19.68%的人認為非常重要或比較重要。此項目的標準離差率較大,表明被調查者在這個觀點上有較大分歧。從執行情況看,企業實際能做到定期檢測係統並為係統升級的占69.05%,明顯高於支持此觀點的比例。

特征四的平均值為2.92,在不太重要和一般之間。說明大多數會計人員認為此項目對網絡財務報告質量的影響一般。與第三項類似,標準離差率較高,說明在支持這兩個觀點方麵有較大分歧。企業對該特征的實際執行比例也較低(3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