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基於套利定價模型與FF多因子模型股權資本成本的計量研究
張妍(2000)效仿Roll and Ross的方法,以滬市股票作為樣本數據,分析了套利定價模型的適用性,通過因子分析方法,她認為至少存在兩個影響股權資本成本的獨立因素。李佼瑞(2002)對ATP模型引入虛擬變量,通過選取深市1998年9月到2001年7月的34隻股票的樣本數據進行比較,發現引用虛擬變量的APT比傳統ATP更較為符合市場情況。但由於樣本選取時間短、數據量少,有學者實證得出相反的結果。劉霖秦、宛順(2004)利用因子分析方法檢驗了影響股票收益率的因子數目,對套利定價模型在中國股票市場的適用性做了檢驗。研究發現,影響股票收益率的因子有9個左右,比美國股市上的因子數目多。可能由於中國股市沒有達到充分競爭的要求,市場中仍存在顯著的套利機會,所以套利定價模型在中國適用性很低。
FF多因子模型是在CAPM這種單因子模型的基礎上引入公司規模、公司賬麵值與市值比等因子。陳守東、孟慶順、趙雲立(2003)選取1998到2002年60個月的月數據,按構造方式建立了三組FF三因子模型,並采用了最小二乘法和廣義矩估計,研究表明市場收益的解釋能力是最強的。吳強(2011)通過2005到2011年的上市公司月度數據,將所有數據根據賬麵市值比和市值分別劃分為5個組合,共25個組合,研究發現市場超額收益率因子高度顯著,市值因子次之,賬麵市值比最低;而且由市場超額收益率因子和市值因子構成的兩因子模型也具有較強的解釋力。
四、基於股利貼現與剩餘收益定價模型的股權資本成本計量研究
高曉紅(2000)采用股利貼現模型DDM,研究發現我國上市公司的平均股權資本成本僅為1.18%。研究結果過低,可能由於其以一年的股利增長數據來進行計算,把數據樣本時間拉長後,實證結果符合市場要求。汪煒和蔣高峰(2004)采用3年股利貼現模型,通過對我國滬市2002年的516家A股上市公司1年的數據進行研究,發現上市公司信息越透明,其股權資本成本越低。
馬連福、胡豔、高麗(2008)采用股利貼現模型DDM計算深交所A股上市公司DE股權資本成本,以此來檢驗投資者關係管理對股權資本成本的影響。其研究結果表明:在控製公司特征等因素的情況下,投資者關係管理水平與股權資本成本顯著負相關。投資者關係管理水平越高的上市公司其本年度以及下一年度的股權資本成本越低。
趙誌君(2003)考察了奧爾森(Ohlson)剩餘收益定價理論,運用剩餘收益定價模型EBO對我國股票投資價值的偏離度進行了分析,通過模擬資本成本、淨資產收益率、分紅規則對內淨率的影響,研究發現中國上市公司的股價存在嚴重泡沫,尤其ST類上市公司。劉■鬆(2005)也運用EBO模型研究了我國股市的泡沫問題,結果發現我國股票價格在2001年存在嚴重的泡沫問題,內在價值嚴重偏離;但到2004年底泡沫度明顯降低,股票價格接近其內在價值。
張景奇、孟衛東、陸靜(2006)采用股利折現模型計算出了股票在不同時刻的內在價值,並通過對我國1997—2002年2 561個樣本企業年度數據,比較股利貼現模型、自由現金流量貼現模型及剩餘收益模型的預測值,回歸分析其對應的股票價格及價值混合發現,剩餘收益模型比其他兩個模型能更貼合股票內在價值,符合國外研究結果。這一方麵說明了剩餘收益模型在我國股票內在價值的解釋能力較高,另一方麵也說明我國的資本市場仍不完善。
陸正飛、葉康濤(2003)在研究股權融資的偏好解析時,運用GLS模型計算了我國具有配股資格和實施了外部融資的上市公司在1998到2000年3年間的股權資本成本,計算得出,股權資本成本是債權資本成本的2.13倍,但是因為企業內部人為了謀取自身效用最大化反而更願意選擇股權融資行為。
沈藝峰、肖瑉、黃娟娟(2005)通過我國股票市場上1993—2001年之間股權再融資的上市公司的基本數據,采用GLS模型計量其股權資本成本,並采用時間序列分析法考察我國證券市場不同曆史階段裏中小投資者法律保護與公司權益資本成本關係的變化。他們假定公司的利潤和權益賬麵價值由“幹淨盈餘(clean surplus)”會計方法來確定,在控製β係數、賬麵市值比、資產周轉率、杠杆率、公司規模和宏觀經濟變量等因素的情況下,研究證明我國股票市場中小投資者法律保護度與股權資本成本呈顯著負相關,隨著中小投資者法律意識和保護措施的加強,上市公司的股權資本成本會出現遞減的現象。
曾穎、陸正飛(2006)采用GLS模型研究信息披露質量是否會影響其股權資本成本,計算了深市2002到2003年283家上市公司的股權資本成本,以披露總體質量與盈餘披露質量反映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質量,研究發現樣本公司的信息披露質量對邊際股權資本成本有積極的影響,當一個公司的信息披露質量越高時,其股權資本成本就越低。徐浩萍、呂長江(2007)采用GLS模型測算1999—2001年配股後兩年內沒有股權再融資行為的323家上市公司的股權資本成本,研究政府角色轉變對不同所有權性質公司的股權資本成本的影響。具體做法是:以12年為預測期,前3年的淨資產收益率和賬麵價值用配股後3年實際報告值表示,後9年的淨資產收益率用樣本期全部上市公司行業中位數作為預測值。研究發現地方政府對自己控股的企業沒有顯著幹預,企業保護效應高於可預期效應,其股權資本成本受影響不大;然而對於非國有企業,政府的“可預期效應”作用超過了“保護效應”,政府幹預對企業股權資本成本有消極影響。
任珍珍、王金桃(2008)采用GLS模型計算農業類上市公司股權資本成本,針對農業類上市公司股權資本成本的影響因素,通過單變量及多變量回歸分析,提出了多因子模型。研究證明:三階段GLS模型對農業類上市公司具有較強的解釋力;賬麵市值比和收益預測波動性對農業類上市公司股權資本成本有顯著影響;傳統的股票β係數對農業類上市公司股權資本成本的影響不大。沈洪濤、遊家興、劉江宏(2010)采用GLS模型估計我國重汙染行業上市公司的股權資本成本,分析企業環境信息披露與股權資本成本變化關係,以及“綠色金融”政策是否對兩者的關係產生影響。GLS模型采用12期進行預測,運用SAS軟件及牛頓迭代法進行計算,研究發現:我國重汙染行業上市公司的環境信息披露程度與股權資本成本負相關,再融資環保核查政策及其執行力度對兩者關係有顯著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