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一節徐達參加起義(2 / 3)

又率軍克溧陽、溧水(今均屬江蘇)。

溧陽位於江蘇省蘇南,地處長江三角州,屬上海經濟區。國土總麵積1535平方公裏。全市78萬人口。有耕地麵積112萬畝,林地32.8萬畝,河流和湖泊42.6萬畝。物產豐富,是著名的“魚米之鄉”、“絲綢之鄉”、“茶葉之鄉”,獲國家“糧棉大縣”、“商品糧基地縣”、“全國山區綜合開發示範縣(市)”的稱號。

今溧陽於唐武德三年(602年),由溧水縣東境析置而來,建縣史已達1410年,早期縣治在今城西北四十五裏舊縣村。唐天複三年(903年)移治今溧城鎮,至今溧陽建城史已達1100多年。

4500萬年前今溧陽市境內的上黃鎮(1950年前屬宜興)水母山出現中華曙猿,使人類在內的高級靈長類動物的發展找到了源頭,其意義可與周口店北京人的發現媲美。進入人類時代後,代表舊石器時代打製石器在溧陽沙河、竹簀、上黃等多處出土;帶柄石锛和玉圭等文物代表著新石器時代人類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水平,神墩遺址的考古發掘,進一步充實和豐富了馬家浜文化的曆史內涵;幾何印紋陶器、銅劍簇等,展現了商周文化的生產水平。

周時,今溧陽地屬吳瀨渚邑地(含今高淳、溧陽、溧水南境),吳亡屬越,越亡屬楚國。

秦始皇25年改瀨渚邑置溧陽縣,縣的治所在今高淳固城鎮,屬鄣郡,今溧陽為(古)溧陽縣東境。

三國吳時,廢(古)溧陽縣建製,作為屯田之用,在今溧陽市境內析置永平縣,治今天目湖鎮古縣村附近,屬丹陽郡,為今溧陽市境內設縣之始。

西晉太康元年(280年),改永平縣為永世縣。而原溧陽縣餘部(高淳等地)又恢複設立溧陽縣(治高淳固城),都屬丹陽郡(今南京南)。

永興元年又分永世縣的一部分設置平陵縣,都屬義興郡(治今江蘇宜興市)。平陵縣的治所在今城西三十五裏的平陵城。不久將永世縣仍舊屬丹陽郡。

劉宋元嘉九年(432)時,將平陵縣並入永世縣與溧陽縣(治高淳),永世與溧陽二縣都屬丹陽尹(今南京南)。南齊時溧陽、永世二縣都屬丹陽郡。梁、陳因之。

隋開皇9年(589),廢永世縣。開皇十二年(592)恢複永世縣的建製,屬於宣州(今宣城)。

隋開皇十八年,改(古)溧陽為溧水縣,移治今高淳縣牛城遺址,永世縣屬之。至此治高淳數百年的(古)溧陽之名終止。

唐武德三年(602年),析溧水縣東境新置新溧陽縣,治在今溧陽城西北四十五裏舊縣村。即今溧陽之名開端。屬揚州(今南京)。九年,揚州被廢,溧陽屬宣州。上元元年(674年),溧陽縣改屬升州(今南京),二年升州廢,仍屬宣州(今宣城)。光啟三年(887)又屬升州,天複三年(903)縣治遷至現在的治所。自從唐以後,溧陽和溧水永遠分開了,永世縣的地方大致完全並入溧陽縣內。

楊吳時,溧陽縣屬金陵府。南唐時,溧陽縣屬江寧府,府治即今南京市。

宋朝初期,溧陽縣仍屬江寧府。開寶八年,江寧府改升州。天禧二年(1018年)仍屬江寧府。建炎三年改為建康府(今南京),溧陽縣也隨之轉屬。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曾升為溧州,十五年又改為溧陽府,十六年改為溧陽路。二十八年革路存縣。元貞二年仍改州,屬集慶路(今南京)。

明洪武二年(1369年)廢州複縣,屬應天府(今南京)。

清朝時,雍正八年改屬鎮江府(今鎮江)。

民國時期,溧陽縣先後隸屬於江蘇省行政公署、金陵道、江蘇省政府、江蘇省第一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溧陽縣)、江蘇省江南行署管轄。

1949年4月25日溧陽解放,建立縣人民政府,先後屬蘇南行署武進行政分區、常州專署、鎮江專署管轄。

1950年宜興縣的前化鄉、上黃鎮共22個村劃歸溧陽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