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三節元朝中後期(3 / 3)

順帝時期

元文宗時期大興文治,1329年設立了奎章閣學士院,掌進講經史之書,考察曆代治亂。又令所有勳貴大臣的子孫都要到奎章閣學習。於奎章閣下設藝文監,專門負責將儒家典籍譯成蒙古文字,以及校勘。同年下令編纂《元經世大典》,兩年後修成,為元朝一部重要的記述典章製度的巨著[24]。然而丞相燕帖木兒自恃有功,玩弄朝廷,導致朝政更加腐敗。1333年元文宗去世後,為洗刷毒死元明宗的罪行,遺詔立年僅七歲的明宗次子懿璘質班為帝,是為元寧宗。但元寧宗僅在位不到兩個月即去世,不久後燕帖木兒也去世。元明宗的長子妥歡貼睦爾被文宗皇後卜答失裏從靜江(廣西桂林)召回並立為帝,是為元惠宗,又稱元順帝[24]。

元朝後期

危機四伏

元惠宗在位之初,1335年燕帖木兒的兒子唐其勢陰謀推翻,另立元文宗義子答剌海。幸右丞相伯顏粉碎叛元順帝

亂,但屬於保守派的他掌握朝政,權力盛大。他禁止漢人參政並取消科舉,這些都與元惠宗發生衝突。1340年元惠在伯顏之侄脫脫的幫助下,終於廢黜伯顏。脫脫為相與元惠宗親政前期,采取了一係列改革措施如頒行《至正條格》等法規,以革新政治,緩和社會矛盾,史稱至正新政。1343年元惠宗下令修撰《遼史》、《金史》、《宋史》三史,由右丞相脫脫(後改由阿魯圖)主持,兩年後修成。然而元惠宗後期怠於政事,以至於在1350年發生天災人禍後引來民變。

元朝長期處於繼承權問題、貪汙、權臣擅政、不任用漢人與壓榨百姓的惡習,使得政治總是無法上軌。這種不穩定的朝廷如果又遇到天災人禍的幹擾,往往導致國家的覆沒。元朝後期,特別是1340年代中後期至1350年代期間,幹旱、瘟疫與水災時常發生,黃河地區水患尤其嚴重。與此同時,元廷不斷收取各種賦稅,使百姓的生活更加艱苦,使得白蓮教逐漸流行,並成為對抗元廷的勢力。早在1325年就發生過河南趙醜廝、郭菩薩領導的武裝起事。1338年江西袁州(今江西宜春)彭和尚、周子旺等白蓮教徒起義失敗,彭和尚逃至淮西。1350年元廷下令變更鈔法,鑄造“至正通寶”錢,並大量發行新“中統元寶交鈔”,導致物價迅速上漲。隔年元惠宗派賈魯治黃河,欲歸故道,動用民夫十五萬,士兵二萬。而官吏乘機敲詐勒索,造成不滿。

民變紛起

白蓮教首領韓山童、劉福通等人決定在5月率教眾起事,但事泄,韓山童被捕殺。劉福通再立韓山童之子韓林兒殺出重圍,指韓山童為宋徽宗八世孫,打出“複宋”旗號,以紅巾為標誌。其後郭子興於安徽濠州起事,芝麻李等人占領徐州,此為東係紅巾軍。西係紅巾軍方麵,彭瑩玉、鄒普勝與徐壽輝在湖北蘄州起事,國號天完。紅巾軍勢力明太祖朱元璋

遍布河南江北、江南、兩湖與四川等地,還有非紅巾軍的張士誠等部的起事,民變揭開元朝滅亡的序幕。

元廷派兵鎮壓各地紅巾軍,丞相脫脫親自率軍南下攻陷徐州芝麻李軍,一度壓製民變軍。然而脫脫在1354年南攻高郵張士誠軍之際,被元廷大臣彈劾而功虧一簣。徐壽輝部最後分裂成兩湖的陳友諒與四川的明玉珍。兩淮郭子興的部下朱元璋於1356年以南京為根據地開始擴充地盤;1363年與據有兩湖的陳友諒作戰,最後於鄱陽湖之戰獲得勝利;1365年占領兩湖後於同年冬東進攻打據有江蘇沿海的張士誠;1367年平定張士誠後,繼續南下壓製浙江的方國珍,至此江南無一人反抗朱元璋。另外,福建於1357年至1366年間發生色目軍亂,史稱亦思巴奚兵亂。與此同時,元朝在察罕帖木兒和李思齊等率領元軍反擊北方紅巾軍,1363年北方紅巾軍最後在安豐之役中敗給降元後的張士誠,劉福通戰死,韓林兒南下投奔朱元璋,隨後被殺[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