遷民鎮在隋唐渝關東八裏,“其地大山北峙,巨海南浸,高嶺東環,石河西繞,形勢險要誠天造地設”(商輅《顯功廟記》)。於是,洪武十四年(1381年)春正月辛亥(二十五日)大將軍徐達”發燕山等衛屯兵萬五千一百人,修永平、界嶺等三十二關。……九月甲申(初三,公曆9月21日),置山海衛”(《盧龍塞略》卷五),衛城定名山海關。
山海關城,“高四丈一尺,周千五百二十八丈,凡八裏百三十七步。月城二,水關三居東西南三隅。四門樓,東曰鎮東,西曰迎恩,南曰望洋、北曰威遠,樓各重鍵,豎櫓,圜鋪舍二十有六。池千六百八十餘丈,廣二丈,深二丈三尺。”(《盧龍塞略》卷三)它森嚴壁壘,雄踞在遼西走廊西端,成為中原至東北的咽喉要塞。在山海關城南偏西八裏辟潮河港(今馬頭莊南),便海運,保證軍需民食。
山海衛轄十千戶所,南到海,北到寺兒峪,接一片石關(今九門口)。“以西若喜峰,若古北,大關小隘無慮數百,葺壘築塞,既壯且固,所以屏蔽東北,衛安軍民,厥功甚偉”(商輅《顯功廟記》)。築關後,明初一百多年,蒙古兵不敢窺邊牆東段,永平府百姓得以享太平。
正統十四年(1449年),北方瓦剌族也先大舉犯邊。八月,明英宗朱祁鎮在宦官王振的挾持下,率兵五十萬出居庸關“禦駕親征”。在土木堡(今河北懷來東)兵敗,英宗被俘北去,史稱“土木之變”。也先大軍兵臨北京城下,人心惶惶。有人主張把沿邊軍隊全部撤回保衛京城,有人主張遷都南京。高級官員的眷屬和富商紛紛逃走,北京城在風雨飄搖之中。幸虧英宗的弟弟朱祁鈺是一位英明的親王,在於謙等擁戴下登上寶座,嚴拒也先的勒索。兵部尚書於謙大敗瓦剌軍於北京城下,也先退到長城以北。景泰皇帝任用於謙等愛國大臣刷新政治,整頓軍隊,全國呈現新興氣象。
南征北戰
朱元璋統一全國,很多戰役都是由徐達擔任主將。他跟隨朱元璋打下定遠,攻克滁陽(今滁州市),取和州,官授鎮撫。後來他又領兵過長江,破采石、取太平、下集慶、戰當塗,生擒元將陳林先,為朱元璋開辟了大塊根據地。他在與陳友諒決戰時,不僅是一支主力軍統帥,而且是前線指揮者、組織者。至正二十三年大敗陳友諒軍於鄱陽湖,陳友諒中箭而死,生擒諒軍3000人。至正二十四年,朱元璋即吳王位,封徐達為左相國。至正二十六年八月,朱元璋拜徐達為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軍,率水軍20萬分兵三路出擊,攻下湖州,圍困了張士誠的老巢平江(今蘇州)。次年九月,破平江,俘張士誠。[1]
至正二十七年十月,徐達被任命為征虜大將軍,率領大軍北伐。首先占領沂州、密海等州縣,迫濟南之敵投降,再分兵取登、萊,平定了山東。
至正二十八年元月,朱元璋即帝位,封徐達為右丞相,令他繼續北伐。徐達率軍先後攻克汴梁(開封)、潼關、德州、通州,於同年八月攻占大都(今北京市)。元順帝倉皇逃走,結束了元朝在中國的統治。
徐達攻占元都以後,又擔任收複西北的任務。他率大軍越過太行山直搗太原,在卓林打敗元將擴廓貼木兒,攻下太原並進占大同,平定了山西。明洪武二年(1369年),徐達領兵渡過黃河,占領了鹿台、奉元,逼至臨洮,迫李思齊投降;接著又攻下蘭州,轉兵攻下慶陽,守將張思道逃走。至此,徐達平定陝西全境。
明洪武三年徐達被任命為大將軍,率兵繼續北伐西征。他派副將軍李文忠出居庸關,攻打應昌的愛猷識理達臘。應昌被克,愛猷識理達臘逃回蒙古大漠。徐達率軍自潼關向西,討伐一再擾亂蘭州的擴廓貼木兒,在沈兒峪戰鬥中徹底消滅了元軍,徐達軍隊占領了定西並連續攻克沔州、興元,平定了甘肅南部,至此,全國基本統一。[1]
去世
徐達不但作戰勇敢,身先士卒,而且率軍紀律嚴明,凡經過地方,秋毫無犯。對元朝官兵隻要放下武器的一律不殺。攻下北京後,元朝的府庫、圖書、寶物都派專人保護,並派張勝帶1000名士兵把守宮廷。次日早晨,市麵照常營業。洪武十八年二月,徐達病逝。後追封為中山王,諡武寧,葬鍾山之陰。[1]
徐達於洪武十七年(1384年)病死。徐達是明朝的優秀將領,他平民出身,卻是不世出的軍事天才,他從小兵幹起,跟隨朱元璋出生入死,在殘酷的戰爭中成長為元末明初最優秀的將領。他善於指揮大軍團作戰。深通謀略,為人寬厚,曆數十役,戰必勝、攻必取,與北元第一名將王保保的作戰更是他軍事生涯的最高峰。
大事年表
徐達出身農家,少有大誌。
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徐達參加農民起義軍郭子興部,
隸朱元璋。從取滁州(今屬安徽)、和州(今安徽和縣)等地,智勇兼備,戰功卓著,位於諸將之上。
十五年,從朱元璋渡長江,克采石,下太平(今安徽當塗),俘元萬戶納哈出。繼率軍克溧陽、溧水(今均屬江蘇)。
次年,從朱元璋克集慶(今江蘇南京),繼奉命以大將軍領兵取鎮江,號令明肅,授淮興翼統軍元帥。
十七年,率軍克常州,分兵取常熟、江陰(今均屬江蘇)等地,阻止江浙周政權首領張士誠軍西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