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我國建築施工技術
法律法規
作者:周海濤
[摘要]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將會有更多優良的建築材料和先進的建築技術被運用到現代建築施工工程當中。在新形勢下,我們要堅持科技創新,實現更好的建築技術開發,為我國的建築事業做出應有的貢獻,此外還有更加注重研究開發和推廣應用低碳建築。
[關鍵詞]建築工程 施工技術 混凝土 低碳建築
現代建築技術的開發和應用,給我國的建築業得發展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本文對建築技術中的土方工程施工技術、混凝土預製樁的建築技術以及低碳建築的高科技技術等方麵進行了詳細的闡述和分析。
1 建築工程中的土方工程施工技術
在建築工程中土方工程包括一切土的挖掘、填築和運輸等過程以及排水、降水、土壁支撐等準備工作和輔助工程。最常見的土方工程包括場地平整、基坑(槽)開挖、地坪填土、路基填築及基坑回填土等。設計標高一般要求:大型工程項目通常都要確定場地設計平麵,進行場地平整。場地平整就是將自然地麵改造成人們所要求的平麵。場地設計標高應滿足規劃、生產工藝及運輸、排水及最高洪水水位等要求,並力求使場地內土方挖填平衡且土方量最小。設計標高確定方法:一般方法如場地比較平緩,對場地設計標高無特殊要求,可按照挖填土方量相等的原則確定場地設計標高。實際工程中,對計算所得的設計標高,還應考慮下述因素進行調整,此工作在完成土方量計算後進行。考慮土的最終可鬆性,需相應提高設計標高,以達到土方量的實際平衡;考慮工程餘土或工程用土,相應提高或降低設計標高;根據經濟比較結果,如采用場外取土或棄土的施工方案,則應考慮因此引起的土方量的變化,需將設計標高進行調整。場地設計平麵的調整工作也是繁重的,如修改設計標高,則須重新計算土方工程量。
2 混凝土預製樁的建築施工技術
在現代的建築工程中,一般多層建築物當地基較好時多采用天然淺基礎,它造價低、施工簡便。如果天然淺土層較弱,可采用機械壓實、強夯、堆載預壓、深層攪拌、化學加固等方法進行人工加固,形成人工地基。打樁前的準備工作:打樁前應做好下列準備工作:清除妨礙施工的地上和地下的障礙物;平整施工場地;定位放線;設置供電、供水係統;安裝打樁機等。樁基軸線的定位點及水準點,應設置在不受打樁影響的地點,水準點設置不少於2個,在施工過程中可據此檢查樁位的偏差以及樁的入土深度。打樁技術要點如下。
打樁機就位後,將樁錘和樁帽吊起,然後吊樁並送至導杆內,垂直對準樁位緩緩送下插入土中,垂直度偏差不得超過0.5%,然後固定樁帽和樁錘,使樁、樁帽、樁錘在同一鉛垂線上,確保樁能垂直下沉。在樁錘和樁帽之間應加彈性襯墊,樁帽和樁頂周圍四周應有5~10mm的間隙,以防損傷樁頂;打樁開始時,錘的落距應較小,待樁入土至一定深度且穩定後,再按要求的落距錘擊。用落錘或單動汽錘打樁時,最大落距不宜大於1m,用柴油錘時,應使錘跳動正常。在打樁過程中,遇有貫入度劇變、樁身突然發生傾斜、移位或有嚴重回彈、樁頂或樁身出現嚴重裂縫或破碎等異常情況時,應暫停打樁,及時研究處理;如樁頂標高低於自然土麵,則需用送樁管將樁送入土中時,樁與送樁管的縱軸線應在同一直線上,拔出送樁管後,樁孔應及時回填或加蓋;多節樁的接樁,可用焊接或法蘭錨接。目前焊接接樁應用最多。接樁的預埋鐵件表麵應清潔,上、下節樁之間如有間隙應用鐵片填實焊牢,焊接時焊縫應連續飽滿,並采取措施減少焊接變形。接樁時,上、下節樁的中心線偏差不得大於10mm,節點彎曲矢高不得大於1‰樁長。打樁的質量控製:打樁的質量檢查包括樁的偏差、最後貫入度與沉樁標高,樁頂、樁身是否打壞以及對周圍環境有無造成嚴重危害。樁的垂直偏差應控製在1%之內,平麵位置的允許偏差,對於建築物樁基,單排或雙排樁的條形樁基,垂直於條形樁基縱軸線方向為100mm,平行於條形樁基縱軸線方向為150mm;樁數為1~3根樁基中的樁為100mm;樁數為4~16根樁基中的樁為1/3樁徑或1/3邊長;樁數大於16根樁基中的樁最外邊的樁為1/3樁徑或1/3邊長,中間樁為1/2樁徑或邊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