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如何讓學生學會用多種方法理解詞語(1 / 1)

如何讓學生學會用多種方法理解詞語

教學方法

作者:尚菊邦

[關鍵詞]小學語文 閱讀教學 詞語教學

詞語教學是小學語文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閱讀教學的主要內容之一。抓好詞語教學,讓學生學會用多種方法理解詞語,及是小學中年級語文閱讀教學的一個重要訓練項目,教師在教學中應予以足夠的重視。

一、模糊意會法

學生對詞語的理解過程具有遞時性,要經曆“模糊→清晰→模糊”三個步驟,並經過多次反複才能完成。小學語文教材中有很多詞語,學生隻要意會,基本上知道其意思,能運用就可以了,不一定要求他們理解得很確切。隨著對文章的深入閱讀和閱讀量的增大,學生經曆一個自我模糊、不斷理解的過程,並由模糊趨向清晰。教學實踐證明:把這種詞語的理解方法教給學生,有利於促使學生在認真閱讀中領悟詞義,提高品詞解句的水平,也有利於學生深入理解課文,提高閱讀的速度。

二、比較琢磨法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有些詞語雖然含義並不深奧,卻用得準確、傳神。教學這類詞,教師可指導學生運用比較、琢磨的方法增強語感,意會詞義。例如《我的戰友邱少雲》中“烈火在他身上燒了半個多鍾頭才漸漸熄滅”一句,其中的“才”是表示戰友焦急、痛苦的心情,而“從發起衝鋒到戰鬥結束才20分鍾”一句中的“才”則是表示時間短。教學時,教師可指導學生通過對比琢磨加以理解,從而知道作者因心境不同,運用相同的詞所表達的感情色彩也不相同。

三、互換教學法

閱讀時,可用互換詞語的方法理解詞義。換詞不但能聯係舊的知識,啟迪新的知識,還可以學到作者運用語言的獨到功夫。例如《美麗的小興安嶺》中“落葉在林間飛舞”一句的“飛舞”,教學時,教師可指導學生進行換詞訓練。學生把“飛舞”換成“飄落”,然後通過比較,並聯係上下文深究詞義。通過這種換詞練習,可以讓學生感受到作者準確用詞的高明之處和獨特的寫作技巧,體會到文章顯得生動、具有美感的原因所在。

四、演示實驗法

詞語理解最容易也最讓學生感興趣的方法是演示實驗。例如教學《烏鴉喝水》時,寫水“漸漸地升高”一句中的“漸漸地”,教師可通過演示實驗使學生理解詞義。指名讓學生把事先準備好的小石子往裝有半瓶水(稍帶紅色或藍色)的瓶子裏一粒一粒地扔下去,其他學生仔細觀察水麵的變化。當學生看到瓶子裏水麵逐漸升高的情景時,教師稍加點撥,學生馬上就會領悟到“漸漸地”就是“慢慢地”的意思。

五、動作釋義法

比動作也是一種理解詞語的好辦法。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描寫動作的句子,教學時,教師可通過比動作讓學生領會動詞的意思。例如《鸕鶿》一文,作者運用了一連串動詞:鑽、拍、跳、抓、擠、甩,教學時,教師讓學生通過想象,比一比“鑽、拍、跳”的動作,做一做“抓、擠、甩”的動作。學生就不難領會漁人熟練的動作與歡樂的心情,而課文描繪的情景也就栩栩如生地再現在學生腦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