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談中國汽車產業的現狀及自主品牌的發展(1 / 2)

淺談中國汽車產業的現狀及自主品牌的發展

經濟研究

作者:朱佳

[摘要]通過對中國汽車產業現狀的分析,從中得出這樣的結論,中國汽車品牌隻有擁有獨立的品牌,才能夠擁有足夠的主動權,不受外資的限製。因此,對中國汽車工業發展提出幾方麵調整的建議。

[關鍵詞]汽車產業 自主品牌 現狀

一、中國汽車產業的現狀

汽車工業作為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產業,對其它產業具有強力的帶動作用,其規模經濟實現情況受到了國內共同的關注和研究。近年來中國汽車行業規模經濟狀況有所改觀,仍處於較低水平,大部分企業沒有達到最小規模經濟。從整體上看,中國汽車產業規模經濟狀況不佳。中國汽車總產量大,企業數量多,單個企業數量產量相對較少,同時不同企業產量相差很大,除了為數不多的幾個企業能夠達到最小經濟規模外,大部分企業產量低於最小規模經濟。但是中國汽車產業規模經濟狀況正在改觀,企業生產規模迅速擴大,達到最小經濟規模入最優經濟規模的企業數量正在增加。行業集中度較高與生產分散並存,地區割據使競爭不充分,資源分散,地方政府的不合理幹預對汽車產業造成了以下幾個方麵的影響:一是構建了市場進入壁壘,造成了市場的地區性壁壘,市場過於分散;二是降低了產業進入壁壘,地方政府積極扶持地方企業進入汽車工業,致使汽車產業有產能過剩的風險,同時生產能力低、產能落後的企業數量增加;三是,不利於汽車工業的地區積聚,汽車工業在空間上過於分散,不利於形成積聚效應和外部規模經濟;四是不利於汽車工業的橫向調整,地方保護主義增加了並購、重組的難度。隨著國內汽車市場的迅速擴大,不少重點企業的生產達到或接近了規模經濟,因此產業集中有了明顯提高。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統計,2009年我國自主品牌汽車企業產量占全國總銷量的24.85%。

目前我國汽車市場上的汽車品牌主要有兩類,第一類是國外品牌,這類品牌都歸跨國公司所有,國內合資企業隻有使用權,一般是完全引進國外技術且主要是中外合資企業所生產的,這類為國產乘用車的主流。第二類是自主品牌,要麼是完全掌握知識產權,要麼是品牌上的自主,技術上仍為引進。中國汽車工業的發展多是以合資企業為主,從車型引進,生產線設備采購,合資外方往往能夠賺取全部利潤的80%,由於關鍵技術和零部件及出口銷售渠道均需要依賴外方,使中國汽車企業在利益分配上喪失了話語權,我國成為典型的製造大國,品牌小國。改革開放後,中國的汽車工業開始大力發展,曾湧現過大量的汽車知名品牌,解放、紅旗、東風等,但隨著幾十年來的發展,這些汽車品牌發展步伐較慢,無論是研發技術,還是車身整體流線均落後於世界同等水平,而這些都是我國汽車工業的“開國元勳”,品牌老化問題漸漸成為製約這些汽車品牌發展的瓶頸問題,如何做好品牌延伸成為發展的首要問題。合資經營這樣的方式雖然使我國的汽車工業在初期建設曾經得到過較快的發展,但到後來在一定的程度上反而成為製約我國汽車工業發展的瓶頸問題,合資經營使得我國汽車自主品牌流失的速度加快,甚至一些知名汽車品牌已經不再被生產,鑒於這種這些情況的出現,社會各界展開了大辯論,探討新的汽車工業發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