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對網絡自主學習效果的反饋如此負麵消極,當中是否還有其他原因呢?
2.3學生麵對網絡世界的不由自主
在該校實施網絡輔助教學模式兩年後,筆者對修完大學英語課程的2009級學生和大學英語教師進行問卷調查後發現,學生進行網絡自主學習時自控能力不足。被調查的學生來自四個學科九個專業,調查回收有效樣本454份。對“自主學習時,我會情不自禁地想做學習以外的事,例如瀏覽其他網頁、看視頻、聽音樂等”這一問題,選擇“基本同意”和“很同意”的學生占30%。對“自主學習時,我的學生會情不自禁地想做學習以外的事,例如瀏覽其他網頁、看視頻、聽音樂等”一題,59.5%的教師選擇了“基本同意”和“很同意”。出現這樣的結果,原因有
:一是教師的選擇可能摻雜有主觀的判斷,二是學生的選擇也不排除有故意的回避。就算學生不去違規登錄外網,他們隻要登陸“新理念大學英語學習平台”之外的“雅信達英語學習平台”,就會被該平台上的各種音樂、電影、視頻等資料所吸引。
筆者對雲南這一所高校實施網絡輔助教學進行的跟蹤觀察發現,如果一位教師隻是告訴學生一周的網絡學習任務是某個單元,要求學生通過網絡學習平台完成課文的學習及相關練習,那麼不出幾周,這位教師就會失望地發現,學生很難按照老師的期望和要求去完成任務。學生對網絡感興趣,但是通過網絡學習英語的興趣卻沒有達到網絡輔助教學改革所期望的程度。
“網絡世界真精彩,英語學習很無奈”,這不僅是部分學生的表白,也是很多教師的哀歎。
3 教師應對挑戰的微策略
麵對網絡輔助教學改革的趨勢與學生的不由自主狀態,很多教師感到束手無策。教師中甚至出現了兩個極端:一個是對學生放任自流,把學習平台交給學生,讓其進行自學;而另一個則是不敢放手給學生,寧願回到傳統的課堂將課本內容用傳統的方式進行講授(尹曼芬、劉玉梅,2011:87—90)。
顯然,這兩種極端做法都不可取。網絡和多媒體有利於增強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教學的效果。作為教師,在麵對網絡輔助教學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困難時,需要調試自身的功能和角色,改變教學的方式和方法。
3.1教師要成為網絡平台學習的導航者
決定教育教學改革成敗的核心因素是教師,而教師角色意識的轉變又是其中的關鍵。隻有真正實現教師角色意識和角色行為的轉變,改革才能找到實踐的根基(蔣文昭,2010:36—38)。大學英語網絡輔助教學要求教師成為課堂和網絡平台兩塊地的主導,這就要求教師要不斷地去學習和實踐。
要求學生進行網絡自主學習,教師不但要成為網絡自主學習和發展的先行者,而且還要在監控、指導、評價各個環節起作用。教師首先要學會應用現代教育技術,掌握利用網絡進行資料的檢索、查閱和應用,還要學會對資料進行加工、設計等再創作,特別要學習能用網絡和信息技術做哪些有利於語言習得的事情。教師要求學生能夠做到的,自己也能做到,知其然而且還要知其所以然(夏紀梅,2003:110)。
學生初進大學之時對大學英語網絡輔助教學的模式是陌生的,但卻存在著中學英語學習的習慣。如何轉變學生的英語學習觀念,使他們進入大學英語網絡輔助教學模式的學習狀態並逐步培養起自主學習的習慣,關鍵在於教師能否扮演好自主學習導航者的角色,而導航之關鍵是課程的導學。
教師的導學除了介紹教學目的、教學計劃、教學內容等常規的項目外,還要著重強調以下三方麵:通過網絡平台進行自主學習的方法、教學要求、成績評估辦法。網絡自主學習方法,除了詳細的描述,還要給學生一步一步地示範,從登陸網絡學習平台到進入每一部分的學習,從每一部分的學習內容到學習方法和測試的提交等,都要指導到位。同時,還要請上手快的學生進行示範演示,發揮同伴的激勵作用,激發學生的學習。對學生的教學要求可以結合成績評估辦法進行。教學要求盡量具體,讓學生明白每一周每個單元應該和必須完成的學習任務和可以獲得加分的任務。成績評估要介紹形成性評估中成績如何構成,最好細化到每一個百分點,如出勤、網絡學習時間、網絡學習的量、每次網絡測試的成績和提交作業的數量質量等,讓學生明白每一次的學習活動都在為課程的最終成績做貢獻。
3.2教師要成為學生學習的夥伴
教師要從台上的聖者轉變成學生身邊的夥伴,建立起平等的、夥伴式的師生關係。
由於高考製度的存在,中學的英語教學擺脫不了應試教學的成分。學生跨進大學接受網絡教學模式,進入網絡自主學習,其變化是革命性的。對於開始接觸大學英語網絡教學的大學一年級新生,對其進行自主學習指導更要具體和耐心。有學者進行的實證研究也提示,“一年級學生在網絡自主學習過程中對教師更具依賴性”(劉雪鬆,2009:121—122)。對於某些情感過濾程度高的學生,教師可以通過網絡空間與之進行交流,以減少教師的身份優勢給學生帶來的心理壓力(戴相朝,2008:151—152)。
現在的電子產品從硬件到軟件都越來越體現以人為本,做到user—friendly(使用方便)。大學英語教師要以學生為中心,力求做到student—friendly,對他們的指導要體現人文關懷。對於那些計算機文化基礎薄弱的學生,教師更應該給他們提供支持和幫助。有的學生需要從最基本的計算機和網絡的操作方法開始指導,這一部分學生心理上處於劣勢,尤其需要夥伴式的幫助。針對這些學生,除了手把手的計算機文化知識和網絡學習方法的輔導外,同時還要充當學生的心理輔導員,對他們進行心理疏導和情感支持(尹曼芬、劉玉梅,2011:87—90)。平等的、夥伴式的師生關係有利於降低學生進行網絡學習的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