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案例教學法在研究生英語口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1 / 3)

案例教學法在研究生英語口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高校英語教學

作者:劉新榮

摘要:本文在對案例教學法內涵、理論基礎及優勢解析的基礎上,探討案例教學法應用於研究生公共英語口語課的教學原則及教學設計。教學實踐證明,案例教學法不僅能提高研究生口語課的教學效果,還能有助於學生強化語言應用意識及能力,成為高素質外語人才,並同時增強他們的合作及互動意識,為今後的工作打下良好基礎。

關鍵詞:案例教學法;研究生公共英語;口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H31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2831(2012)08—0004—4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2.03.001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外語及外語教學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指出,教育要“培養大批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與國際競爭的國際化人才”;針對研究生教育,則明確提出要實施“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要加強管理,不斷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這就給現有的研究生英語教學提出了嚴峻的課題。

外語教學法是研究外語教學理論、實踐、過程及規律的科學。在其他條件等同的情況下,不同的教學法會導致完全不同的教學效果。外語教學改革很大程度上就是教學法的改革。我院的研究生教學改革始於研究生公共英語教學。作為這一曆史事件的親曆者及實踐者,筆者有幸參與了眾多有關研究生英語教學改革的論證會和公開展示課。案例教學法是筆者6年來在對眾多語言教學法加以比較、實踐之後選中的,經常使用於口語教學中的一種教學法。實踐證明,案例教學法集交際法、任務教學法和自主學習之所長,能最大限度地整合網絡資源,結合研究生部分專業知識及人文通識知識,充分發揮他們的自主能動性,並在學習者中加強合作意識,打造團隊精

1 案例教學法的內涵及其優勢

案例教學法(case—based teachingmethod)是一種通過分析各種實際案例來開展教學活動的教學方法,起源於1920年的美國哈佛大學,由著名的哈佛商學院(HarvardBusiness School)倡導,所有案例均來自商業管理領域的真實事件或情境。案例教學法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討論和真實情境的再現,身臨其境地領會很多假設場景中無法獲得的知識和體會,教學效果顯著,獲得了學術界及業界的極大認可,並被迅速推廣到經濟學、法學和語言等不同學科的教學中(陳慶、趙誌梅,2011:65—66)。

案例教學法的理論基礎為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其基本思想是:知識不僅僅是通過教師傳授獲得的,而且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及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於他人(包括教師、學習夥伴,甚至路人)的幫助,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學習資源(包括文字、圖片、音像、網絡及多媒體課件),通過主動的意義建構來獲得的(王海嘯,2010:53—60)。

不同於本科生,研究生具有一定的語言能力、良好的生活閱曆和通識常識、豐富的網絡及實驗室資源,最重要的是他們學習的自主性和靈活度更高。借助於互聯網的交互性、即時性及多維性,通過課堂上的案例解析、案例討論、課後的自主學習、同伴合作,加之電子郵件、博客甚至微博的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案例教學法的優勢顯而易見:打破課堂教學的時空限製,使教學具備更多的互動可能性,課堂內外自覺延伸,課內課外有機融合;教學內容不再局限於一個小組或者一個班級,把案例放到網上,全年級的學生都可以參與;突破資源限製,案例的豐富性、真實性及開放性是傳統教學法無法相比的;增加成績評估的多元性和科學性:由於過程的可視性,過程評估和生生評估更富有民主性和可信度。

2 案例教學法的原則

案例教學法本質上是一種“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它要求教師的宏觀把握能力和微觀解讀能力都要很強,否則教學就可能流於形式,學生反複使用口水英語,更談不上主題的深挖和認知的提高。幾年的教學實踐也讓筆者深感應試教育對學生語言應用能力的負麵影響:即使是研究生,他們的口語產出也多是模板詞組、萬能句式、線性思維,缺乏思辨性和層次感。經過長期摸索和反複試驗,筆者認為隻有在教師、學生、教學內容及教學評估等方麵遵循以下原則,案例教學法才能發揮真正的作用。

2.1準確的教師角色定位及較高的綜合素質要求

合格的英語教師應該具備全方位的素質:及時更新教學理念;有過硬的語言基本功;通曉教育心理學;了解中西方文化;掌握現代教育技術(劉潤清、戴曼純,2003)。案例教學法對教師的綜合素質要求較高:它要求教師不僅具有紮實的語言能力、豐富的人文知識,還要有較強的課堂組織能力。教師的角色集組織者、促進者、合作者及合夥人於一身,並對英語教學充滿好奇、興趣和探索精神。因此,該教學法尤其適合學習型教師。就像邁克。富蘭在《變革的力量》一書中所說,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產生出一個學習的社會,事實上是一個學習的地球。學習的關鍵是教師,他們必須把連續的、內心的和外在的學習結合起來;教師比大多數人處於更為有利的地位,通過把微觀世界和宏觀世界結合起來去尋找生活的意義。如果沒有學習的學生就不可能有一個學習的社會;而如果沒有學習的教師就不可能有學習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