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序文兩篇(1 / 3)

序文兩篇

飛天論壇

作者:範昌德

孝行文化會有時(代序)

——品讀《長樂耕餘集》《長樂書趣集》《父親》《孝道無疆》有感

王克運,自號長樂,甘肅省靖遠縣人。“長樂”寓意校長樂管、教師樂教、學生樂學的小學校園文化。王克運1950年參加工作後一直在會寧縣從事小學教育工作。係甘肅省勞動模範,全國中小學德育先進工作者;先後當選白銀市、會寧縣人大代表、政協委員。

1991年,王克運退休後,將自己40多年在教育戰線辛勤耕耘的心血凝結成《長樂耕餘集》。將他幾十年如一日揮翰墨、書丹青的80餘幅作品彙集成《長樂書趣集》。兩書於2009年12月出版。2010年2月,王克運逝世。2012年5月,王克運的長子王仲勤編著出版《父親》一書。今秋10月,王仲勤編著的《孝道無疆——紀念王克運先生逝世四周年書畫集》出版。

王仲勤在《父親》一書中說:“父親是一條路,路基是他的脊梁。”“父親是一桅船帆,永遠迎著風浪前行。”“父語諄諄,情深意長,兒洗耳恭聽,細細品味,弄點筆墨,留些文字,與家人同濟,傳承後昆。”四部書的出版,由王仲勤倡導,母親蘇玉梅及所有家人傾力支持,花費全部由家人出資。隻要有點文字能力的家人都寫了情真意切的懷念文章。22萬字的《長樂耕餘集》,責任編輯、責任校對都是王仲勤。版式設計是王克運三子王重智。《長樂書趣集》的責任編輯是王仲勤,排版裝幀是王發晗。王發晗是王克運的孫子。有趣的是,王克運在後記中對兒女輩未提一字,卻對孫子王發晗寫道:“還有孫兒發晗,他為表達孝敬之心,花費近乎一年的業餘時間,完成了拍攝、輸入、複製等複雜的基礎性工序,在此也表示我的謝意。”爺爺著文感謝孫子,讀來妙趣橫生,令人感慨良多。順便提及王發晗,大學本科學曆,現任大唐甘肅發電有限公司辦公室副主任。由王仲勤編著出版的20萬字的《父親》一書,打印校對、圖片製作是路文學、王發耀、王發晗。路文學是王克運女婿,白銀市行政審批中心副主任。王發耀是王克運長孫,省委《黨的建設》雜誌社副主任編輯。通覽四部書的編輯出版,凸顯王克運教子有方,齊家有成,父慈子孝,孝道無疆。孝行文化會有時,四部書及其編輯出版過程,是孝行文化的一支奇葩。

我與王克運及其妻蘇玉梅相識於上世紀70年代,我在甘肅人民廣播電台駐定西地區記者站時期。緣由是我的兩個女兒先後在全省重點小學會寧縣北關小學讀書。王克運時任北關小學校長,享譽全省。我曾多次拜訪,一是慕名,二是了解女兒的學習情況。每次拜訪,王克運的人文修養、長者風度,令人折服。後來,我又與王仲勤相識。1977年,先後在會寧縣草灘公社當會計、在太平公社當秘書的王仲勤調定西地區行署辦公室工作。甘肅人民廣播電台駐定西記者站的辦公室是222室,王仲勤的辦公室是202室。我們在同一層樓上辦公,低頭不見抬頭見。受其父母囑托,王仲勤和我一見如故。王克運、蘇玉梅夫婦來定西看望王仲勤時也來看我,相見甚歡。後來,王克運患腰椎間盤突出,我聯係讓其去我熟悉的通渭縣溫泉醫院洗療按摩,並叮嚀我的好友按摩師何五土精心治療。王仲勤送王克運赴通渭縣溫泉醫院,經過月餘治療,大為好轉。我在定西地區駐站期間,王仲勤常常晚上幫我修改滕寫稿件。後來我調甘肅省委宣傳部工作,王仲勤先後任定西地區科技處處長、地委委員、宣傳部長、地委副書記,我們往來如故。2006年底,王仲勤調蘭州工作,先後任省政法委正廳級專職委員、省委巡視組正廳級巡視專員,省政協港澳台僑和外事委員會副主任。其間,我已在甘肅日報社工作,仲勤和我交往頻仍。2009年12月30日,我應邀同甘肅日報高級編輯、著名文藝評論家魏義和著名書法家、省書協常務副主席翟萬益同赴會寧縣,參加王克運《長樂耕餘集》《長樂書趣集》出版座談會。2010年2月14日,農曆正月初一清晨,王仲勤電告王克運逝世,我和魏義及《甘肅法製報》總編輯、中書協會員張平生第一時間前往吊唁,料理喪事。與王克運及家人40餘年的交往,使我深受其仁愛孝悌家風的影響。往事在目,如同昨日。

中華民族的孝文化源遠流長。從河南安陽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孝”字,到今年7月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修訂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正式實施,有文字記載的曆史長達3000多年。中華有孝,早於釋迦牟尼、耶穌、穆罕默德降生,早於佛經、聖經、古蘭經的成書問世,更早於以世界領導者自居建國兩百多年的某大國曆史。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孝行文化波瀾曲折,峰回路轉,不乏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詩情畫意。正如甲骨文在幾千年的發展演變過程中字形有所變異,但從文字的筆畫、結構上與金文、大小篆、隸、楷一脈相承。“孝”字亦然。曾幾何時,與甲骨文交相輝映的埃及紙草文字和古巴比倫的泥版文書早已銷聲匿跡,而甲骨熱至今蔚成風氣,關鍵在於傳承。今天我們能夠自豪地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仍須仰仗祖先遺留的智慧結晶,孝行文化正當其中。

大凡宗教,本身就同祖先崇拜有著不可分割的內在聯係。而祖先崇拜的目的,就是以先輩為倫理範型,昭示後人,要求人們循蹈其跡。崇拜,就是敬。崇拜,就是孝。近年來,神州大地上興起的黃帝祭祀大典、炎帝祭祀大典、媽祖祭祀大典,2013年甘肅省舉辦的第24屆公祭伏羲大典等等,無疑是中華孝行文化的體現。幾千年來,儒道釋三教相互融合,一直彰顯著孝道文化。孝是儒家提倡的一種普遍道德,神仙是道教追求的一種終極理想。要學仙道,先修人道,“人道不具,焉論神道”,是道教的共識。明朝蓮池大師有“為僧宜孝父母”的論述。孝道文化也包容著其他宗教的浸潤,《古蘭經》說:“孝敬父母者必會得到子女的孝敬。”孝道文化底蘊深厚,孝道美德紮根於民,孝道的故事婦孺皆知。孝道一直被珍藏在每個中國人的內心深處,蟄伏於中國人潛意識中。孝風、孝俗、孝行文化充盈於地名、人名。湖北有孝感市、孝昌縣,河南有以孝子張清豐命名的清豐縣。漢之傳諡常用“孝”,除了高帝和光武帝兩個開基之祖,其他皇帝都有“孝”字。東晉有孝武帝,南朝有宋孝帝,北魏有孝文帝、孝明帝、孝莊帝,東魏有孝靜帝,西魏有孝武帝,北周有孝閔帝,北齊有孝昭帝,南宋有孝宗,明朝有孝宗,清朝有孝莊皇後,等等。還有《金瓶梅》中的孝哥兒。近代名人有鄭孝胥、費孝通。革命烈士王孝錫在訣別詩中說:“望爹娘,休把兒牽掛,養玉體,度殘年,尚有一兄三弟,足供歡顏,兒走也,莫牽掛。”古代帝王諡號集中體現孝正立身的價值推崇。有孝字的地名、人名,正如劉向詩“齊名字於天地兮,並光明於列星”,無疑是對孝行文化的向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