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你去過?”
“我沒有,別人講我,我說‘廢話’,意思是說我作為中學生怎麼會去那種地方呢。”
“那種地方像公共廁所,那你指點他們到那裏去?”徐濤低下頭,“那隻是開個玩笑。”
“開玩笑,玩笑是這樣開的嗎?徐濤呀徐濤!你以後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隨便在同學中間講授那些不好的東西。作為學生,做好本職工作才是最主要的。”後來,徐老師把情況通報給了他父親,讓他父親注意監督和引導。另外,又把其他學生家長叫到學校,通報了情況,請這些家長提醒自己的兒子慎重交友。
案例解讀
家庭能富裕起來,這是人心所向,國家所望。但目前社會上對“富二代”有許多負麵的評論,在實際教育過程中,的確存在的問題比較多,有的是心理適應能力、抗挫折能力較弱;有的待人接物勢利、霸道;有的獨立生活能力弱、做事懶惰;有的沒有遠大目標,沒有上進心;有的生活奢侈、庸俗等。根據上麵的典型案例,我認為他們子女綜合素質低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點:
1.家長沒時間管。一般來說,家庭富裕的人,工作忙,應酬多。沒有時間和精力關心子女。因此,常把孩子寄托給學校或退休老師家裏生活,但即便學校管得緊,教師很關心,有些生活細節還是難以顧及,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親情是很難代替的,對小孩子的管教不是很有利;有的家庭雇了保姆或家庭教師,子女一般也不聽安排。作為父母,為了彌補精神上關心的不足,常在子女用錢上很慷慨。如案例一中,詠在周末就由一位女大學生照顧並兼家庭教師,結果效果不佳。有的家長隻有在子女出現嚴重問題時,在老師的要求下才來學校。有的學生父親工作很忙,母親一般在家裏料理家務,空閑時間喜歡與周圍的人打牌、搓麻將,不太關心孩子的學業和良好習慣的培養。
2.家長沒有做好表率。家庭是青少年成長的主要場所,家長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師,家長的言行直接會影響子女的成長。案例二中,盡管小麗是一位素質比較全麵的學生,與一般富家子女不太一樣,但講話口氣大,脾氣大,處事武斷,甚至霸道等,這些方麵很像是從父母那裏學來的。譬如,他父親從事領導管理工作,平時容易用命令的口吻,這從她父親對待酒店服務員的態度可見一斑。再如案例一中,詠的父親後來與詠的家教老師有曖昧關係,造成夫妻間鬧離婚,這對詠的精神打擊很大,對她處理男女之間關係也是不利的。無論是案例一中的詠還是案例三中的徐濤,遇到生日等事,就想到請客,況且出手闊綽,這也與家長喜歡通過請客達到相關目的有關。
3.缺乏艱苦的鍛煉。現在的家長對獨生子女一般較寵愛,不會讓子女幹什麼重活、累活、髒活,即使不想寵愛子女,平時也沒有時間要求和監督子女接受艱苦的鍛煉。家裏有什麼事要忙,就雇保姆或請鍾點工來完成。現在的學校除了打掃衛生、體育跑步外,鍛煉學生吃苦精神的機會也不多。因此,富家的子女缺乏適當的鍛煉。再加上這些學生平時意誌較薄弱,遇到艱苦的勞動和體育鍛煉,容易偷懶,因而生病的機會就多。如案例一中,詠常常一到考試,就要生病,這既有考試的焦慮問題,也有體質虛弱的緣故。
4.思想不夠端正。缺乏遠大理想,像案例三中,一位體育老師問徐濤長大做什麼時,他就愣了半天,後來才說,“能繼承父親這份家業就不錯了。”案例二中,小麗在小學時,一次沒有被選上班長,就與當選的同學鬧矛盾,可見官本位思想比較嚴重。後來那位新當選的班長書包被人用剪刀剪破,很可能是小麗所為,如果真實,說明她報複心較強,缺乏大度之心。在中學裏,班幹部競選失落,就認為“自己平時工作做得多,得罪的人太多了,特別是有些人在妒忌她”。這從心理學上講是一種歸因偏差現象,即成功找主觀,失敗找客觀。案例三中,當同學們看了“性”教育錄像後,同學議論或開玩笑是難以避免的,也可以說是正常的。但徐濤的言行與學生身份不符,可見其青春期健康教育引導不到位,思想不太端正。
5.受周圍環境的影響。追求奢侈消費在一些地方和一些人群中漸成一種不良風氣。
新富階層爭相憑借豪宅、豪車、豪宴、珠寶名表、名牌服飾等,來炫耀其與眾不同的富貴品位、高人一等的社會地位。有些人並不是富豪,卻也不甘示弱,盲目攀比,大手大腳進行高消費。甚至還有不少的人不顧自己的經濟承受能力,舉債購房買車,“花明天的錢圓今天的夢”進行超前消費。商品潮、廣告潮、消費潮、享樂潮攪得整個社會日益浮躁不安,人們的自我價值取向更加物化、功利化了。青少年學生包括人生價值觀在內的各種思想觀念正在形成中,再加上他們的好奇和愛模仿,因此極易受負麵影響。還有,富家的子女,容易接觸到財大氣粗的人,因此講話往往口氣大,為人處世比較勢利。譬如案例一中,詠還要買名牌化妝品到學校,周末還要試試。案例二中的小麗平時也喜歡送點小禮物給同學,而對同學卻習慣於用命令的口氣。現在社會誘惑比較多,不適宜青少年的娛樂場所也不少。比如案例三中,徐濤把同學帶到歌舞廳去唱歌,有幾位女同學就遇到不三不四的人,甚至還有兜售“搖頭丸”的違法分子。另外,徐濤還提到一些色情場所以及其原來同學被性病傳染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