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父母親之間關係如何?融洽嗎?”
“挺好的。”
“那你小的時候,你爸爸媽媽會經常陪你照顧你嗎?”
“我爸爸從小就很疼我……我記得我剛上小學的時候,他經常輔導我功課,陪我玩。後來,等我上小學三年級以後,他工作開始變得忙起來了,我媽媽就辭了工作專心照料爸爸和我。但爸爸還是會抽時間,帶全家一起出去玩。”
張老師陷入了沉思。小蘭的異常行為,非常符合“偷竊癖”的特征,屬於強迫症的一種。她之所以要偷竊,是因為她內心有一種想偷的衝動,這種衝動非常頑固,她自己難以控製。
平時接待來訪者的時候,張老師也偶爾會遇到偷竊癖的患者,這種患者一般都有一個固定的家庭模型:父母感情不和,經常受到父母疏忽或粗暴對待等,結果使家庭中的孩子產生強烈的逆反心理甚至對父母的仇恨,通過偷竊的行為引起家長的注意、讓父母羞惱不堪,從而報複自己的父母。但是在小蘭的這個案例中,這些要素張老師都沒有發現。
張老師之前治療過的“偷竊癖”的孩子,幾乎都是一副桀驁不馴的樣子。那樣的孩子一眼就能看出是個問題青少年,但是現在站在張老師麵前的這個女孩兒,就像一個受了驚的小動物,她文靜秀氣,講話聲怯怯的,和張老師之前遇到的都不一樣。憤怒、嫉妒、孤獨、仇恨……這些張老師通常會在問題兒童中發現的“陰暗特質”,在小蘭的身上都沒有明顯察覺的。張老師唯一發現的就是她的焦慮指數稍高一些:她坐著和張老師談話的時候,每隔半分鍾不到就要變換一下姿勢;她的手一會兒捋頭發、一會兒搓衣角;她的左手食指和中指上有咬痕……這些不光說明她容易緊張,而且說明她化解焦慮情緒的方式有幼稚化的特點。因此,張老師深入追問,發現她的社會經驗非常缺乏,她非常不善於解決人際衝突和內心矛盾,當張老師問到她“當……你怎麼辦”的時候,她常常顯得手足無措,言語明顯幼稚,反而問張老師:“應該不會有這樣的事吧?”她的心理年齡比她的實際年齡小了許多。問過之後,張老師才知道,原來從小到大,她生活中的重大決定幾乎都是父母給安排的。她遇到麻煩,也首先就想到向父母尋求幫助。特別是她的父親,就是她的保護傘。
幼稚、依賴、焦慮,並不能成為“偷竊癖”的原因。第一次谘詢快近尾聲,張老師卻仍然沒能挖掘出引起小蘭迷上偷竊的根源,而小蘭的父母卻心急如焚要盡快幫女兒治好這個“壞毛病”。用行為矯正療法可以在不知其所以然的情況下對症治療,張老師於是給了小蘭一根橡皮筋,告訴她:每次她有偷東西的衝動時,就拿這根橡皮筋狠狠地彈一下自己的手背,這就是行為矯正治療中著名的“橡圈厭惡療法”。由於每次這種疼痛刺激,會伴隨病人的衝動欲望重複出現,時間一長,她的潛意識中就會留下認知,即偷竊衝動必然伴隨而來痛苦。理論上,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就可以慢慢弱化病人的這種“偷竊”欲望。
張老師同時和她的父母,約好了下次谘詢的時間。
過了才三天,她母親打電話向張老師反映:小蘭偷東西的毛病還沒糾正,就不肯繼續用張老師教給她的方法治療了。聽到電話那頭焦急萬分的聲音,張老師讓她帶女兒提前來做第二次谘詢。
小蘭告訴張老師,用橡皮筋彈手背以後,她有的時候剛冒出一點偷竊的念頭,就被及時阻止了,一開始還挺有效果的。可後來她想偷東西的衝動越來越強烈,終於忍不住在一個音像超市裏偷了一盒CD,結果被當場抓住。可能是因為她偷的東西也不值什麼錢,店主阿姨沒有報警就把她放了,回到家後她用橡皮筋在自己手背上狠狠地彈了好幾下,又悔又恨。但是沒過一會兒,當她走過鄰居家的超市的時候,她又控製不住把手伸向了貨架上。她哭著說:“我明明知道這樣不對,明明知道偷來的東西對我根本沒用,可我就是忍不住!”
張老師盯著她手背上清晰可見的幾條紅印,突然心生一念:“你在用橡皮筋彈自己手背的時候,心裏是什麼感覺?”
“我覺得自己罪有應得。”
“把自己彈得生痛了以後,有沒有覺得心裏反而舒坦一些?”
她略略沉思了一會兒,輕輕點點頭:“好像有一點……”
張老師斷定,小蘭心裏一定有什麼不可告人的秘密,正是這個秘密,造成了她的持續焦慮情緒。
張老師決定對小蘭做放鬆治療,並挖掘她潛意識的東西,以找出她的深層次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