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學校要強化教育。學校教育是促進農村留守孩子健康成長的主渠道。這就要求學校教育首先要完成校內對留守孩子的教育,加強留守孩子生活技能的教育培養,包括相關的安全、生活常識、生理衛生和心理健康等知識,真正做到在抓好知識教育的同時,還密切關注他們的身心健康發展。有條件的學校應增設心理教育教師,讓他們和其他任課老師一起,共同對孩子們顯性和隱性的心理壓力進行疏導,幫助他們健康、和諧發展。
同時應有意識地向留守孩子校外生活延伸,以彌補他們校外的生活真空。如學校組織班主任到農村去召開家長會,了解情況,交流和傳授祖輩如何教育好子女的方法,幫助他們解決一些實際困難。對班級管理工作負責、家訪勤的班主任或任課教師要給予獎勵。
4.教師要高度負責。一個教師有高度的事業心和責任感,對學生如同自己的子女一樣,就一定能盡心管教、引導好學生。實踐證明,哪位老師工作負責,方法得當,他所帶的班、所任教的課就強,他(她)所教的學生不僅“一個都不會少”,而且一個個都很強。案例一中,學校要求學生父親節給父親寫一封信,班主任不僅鼓勵馬勝積極對待,而且暗地裏又讓馬勝父親認真向兒子回信,雖然期間花了不少精力和時間,但效果是非常明顯的。
案例二中,班主任藍老師發現幾位學生上課打瞌睡現象,通過與家長聯係和調查學生出生日期,順藤摸瓜,抓到一批借口過生日宴會而實則夜間上網吧玩遊戲的學生,後來針對這些學生離家出走的情況,讓家長一起參加主題班會等形式,讓學生從內心反省錯誤,班風學風明顯好轉。這對於沒有高度責任心和奉獻精神的老師來說是不可能做到的。一個負責的班主任,應建立健全本班農村留守孩子學生檔案,把學生的家庭情況、父母是否在外務工、在什麼地方務工以及父母的聯係方式等作為重要內容增加到學生檔案裏。通過留守學生檔案,一方麵要加強對留守孩子的特殊關心和監護,另一方麵要定期與留守孩子父母聯係和溝通,幫助留守學生健康成長。
5.家庭要努力履責。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是事關孩子們健康成長的重要教育渠道,因此,父母應努力履行起家庭教育的職責。外出務工的父母有條件的應盡量攜帶子女到務工地附近學校入學,沒條件的應慎重穩妥地選好委托監護人,做到經常與委托監護人及留守孩子聯係,多渠道多方式地對留守孩子的學習、生活、思想等方麵狀況加以關心和教育,最大限度地保證對孩子委托監護的到位。同時,外出務工的父母也應加強與留守孩子學校的班主任和任課老師的聯係,及時掌握孩子在學校各方麵的表現,力求配合好學校教育。必要時盡可能多地回家看望孩子,與孩子進行麵對麵的情感交流,可以充分利用自己外出務工的正麵經曆作為教育媒介,激勵孩子要能吃苦耐勞、勤奮好學、拚搏向上,用知識和技能謀求人生發展,讓他們的下一代結束留守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