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要想在現代社會競爭中取勝,僅僅抓住眼下時機,僅僅適應當前的社會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把握未來發展的時機。因此,發現和創造新知識的能力是引導現代社會發展的關鍵。為了自我的終身學習和創造活動,我們的教育重點必須從“學會”走向“會學”,即培養一種創新性學習能力。
要“學會學習”在當前還要轉變一種觀念,即由“擁有文憑”向“擁有能力”轉變。文憑和學曆是靠勤奮學習得來的,表明了一個人受教育的程度。但這並不意味著有文憑就有水平、有學曆就有能力。隨著時代發展和社會進步,新事物、新情況層出不窮,新知識、新技術不斷出現,要求人們必須開闊視野,更新觀念,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本領,以適應時代發展的需求。一個擁有較高文憑和學曆的人,如果停滯不前,也會落伍,難以跟上潮流、勝任工作、獲得進步。反過來,一些沒有較高文憑和學曆的人通過勤奮學習,同樣可以獲得豐富的知識和很強的能力,成為人才。學會學習,學會生存,核心就是要在全社會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讓學習成為21世紀的生活方式,養成處處學習、時時學習的習慣,並且首先要學習“學習的方法”。如此,個人生存才會有保障,國家才不會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被開除“球籍”。
未來社會是一個高度信息化的社會、知識發展型的社會,它需要更多具有不斷學習、探索新事物能力的人。為適應科學技術高速發展和經濟全球化的挑戰,特別要求受教育者具備迅速篩選和獲取信息,準確地鑒別信息真偽,創造性加工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為此,現代教育已由過去的以傳授知識為主,轉變到以培養智能為主。我們可以回顧一下,從孔夫子的傳道授業解惑,到近代的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從誇美紐斯的《大教學論》,到凱洛夫的教育學,都是講傳授知識為主,沒有把培養智能放在主導地位。這是一種傳統的倉庫理論,它把人的大腦僅僅看作是“儲存知識的倉庫”,嚴重地阻礙了受教育者的主體性精神。現代教育對受教育者的要求,已經不是“學到什麼”,而更重要的是“學會怎樣學習”。
學會求知,“知”在這裏不隻是指“知識”,而且是指廣義上的“認識”,“求知”的環境,則從家庭、學校擴展到整個社會,繼之“虛擬學習環境”。學會求知已遠遠超越了從學校教科書和教師課堂講授中汲取人類積累的知識,而包括了在個體社會化的過程中了解各種社會關係,習得民族的文化觀念,學會遵守社會行為規範。因為人首先是一種社會存在。學會求知就是“學會學習”本身,即學會掌握認識的工具,掌握終身不斷學習的工具(包括演繹、歸納、分析、組織知識等),學會收集信息、處理信息、選擇信息、管理信息,同時學會掌握應用知識於有意義的實踐的手段。因為現在學習的很多書本知識,有一部分將在未來迅速變化的社會中逐步過時,而將來迫切需要的很多知識又無法在今天預見,更不可能在有限的正規學校教育中完全學到。因此,“受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學會求知的方法遠勝於求得知識本身。學會求知,要有強烈的學習動機,有探求未知的熱情,有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有科學的人文精神,掌握舉一反三的科學方法。這裏還應指出,在未來的“學習社會”,教師的作用將有很大的變化,從知識的傳授者轉為學習的激發者、組織者和引導者,而且,每個人將同時是教師和學生。學會求知,不能在學校教育中一次完成。傳統的“上學—工作—退休”的線性教育模式已不能適應現代社會的變化,而必須代之以“學習—工作—學習”、工學交替、循環往複的多維教育模式。
學會學習,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做人,是互相聯係、互相滲透、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如果說前兩者更多的是在傳統的教育中充實了新的內容,那麼,後兩者則是著眼於21世紀以人為中心的可持續發展而提出的全新教育目標。所有這四種學習,既不限於某一人生階段,也不囿於家庭、學校或社區等某一場所。它們正是建立未來終身學習社會的四大支柱。未來的經濟是知識經濟,它建立在獲取知識、應用知識、更新知識的基礎之上;未來的社會是學習社會,在一定意義上,每個人都是終身學習者,而這種學習不再隻是完成某種功利目的、實現經濟回報的手段,它同時將成為人自身發展和社會發展的目標,成為高質量生活的有機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