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能力欠缺類(4)(1 / 2)

(7)平衡付出。同學交往中如果一方付出太多,使對方覺得無法回報或沒有機會回報時,對方就會被一種愧疚感所籠罩,這種壓力直接導致受到恩惠的一方選擇冷淡或疏遠,因此,要學會平衡付出。

(8)尋找共同話題。集體中,每個人的性格都不同,興趣也不同,要融入班級裏,就應該尋找大家的共同話題,並積極參與,共同討論。

(9)真誠讚美。朋友交往需要發現別人的優點、寬容別人的缺點,全麵、客觀、準確地思考並分析問題,對他人的優點給予真誠的讚美,你也就能找到自己的知己,從而擺脫孤獨的境地了。

(10)樂於助人。同學們一般都有這樣的體驗:當自己遇到困難需要幫助的時候,如果有人伸出援助之手,不僅會對他特別感激,以後見麵也會覺得格外親近。多幫助別人,將有利於建立良好的友誼。

2.與父母交往:孝順父母,著眼長遠

現在的我們在與父母的交往中,比較和諧、和睦,雙方感覺良好又溫馨的不多。甚至部分同學輕視、頂撞、欺騙父母,花著父母親的血汗錢,幹著與學業風馬牛不相及的事。

我們是已有一定的學識和素養的準成人,於情於理於法,都應體貼、孝順、關愛自己的父母。但是有的學生孝順又太過分,在學校裏想到父母的含辛茹苦,自己在學校裏就舍不得吃飽,也舍不得吃一些必需的食品。身體是學習的本錢,身體太差了,又哪有精力來應付這麼重的學習任務呢?我們學習盡力了,我們健康成長了,將來才更有能力來孝敬自己的父母,那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孝敬父母。總之,學習上拚搏進取,思想上、身體上健康向上,這便是目前我們對父母最大的孝順。

3.與老師交往:亦師亦友,教學相長

首先要明白,老師不是高高在上、布道說教的“救世主”和“牧師”,同時老師也不是神仙,不食人間煙火,他們也有著常人的喜怒哀樂,跨出教室他們談論的很多東西也離不開柴米油鹽醬醋茶,同時老師也不是“十項全能”,門門精通。所以隨著我們年齡一天天地增大,學識增加了,更應該懂得如何與老師相處,那便是尊敬老師、理解老師,同時要勇於同老師交流,應該和老師建立一種和諧友好的是師生亦是朋友的人際關係,這樣才能做到教學相長。

4.與他人交往:與人為善,不亢不卑

我們中學生的交往圈子當然不止師友同學父母,家中有親戚,校內有職工,出門有“社會人”,又怎樣與他們交往呢?我認為應該遵守“與人為善,不亢不卑”的交往原則。

待人要從真誠出發,要有對他人的尊重和幫助,更要有自己的獨立和尊嚴,“人不可有傲氣,但不可無傲骨”,內心應是非分明,處事可外圓內方,做人要光明磊落!

學會合作和共處,是在經濟全球化情況下,人與人之間、民族與民族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互相依存程度越來越高的時代提出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教育命題。“四海之內皆兄弟”,一直是相傳千年的社會理念;“互相關心,互相愛護,互相幫助”,更成為我國多民族社會主義大家庭的時代風尚。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激烈競爭無疑給傳統的群體主義、社會至上的價值觀念帶來了負麵的影響。我們一方麵更要發揚和倡導互相合作的集體主義精神,另一方麵要學會用和平的、對話的、協商的、非暴力的方法處理矛盾,解決衝突,這對於人與人之間、群體之間、民族之間、國家之間的矛盾都同樣適用。

學會合作、共處,也意味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從我國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傳統到當代世界倡導的“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無不指明了學會與自然“共處”的重要性。

這種學習,像其他學習一樣,也包括了知識、技能和態度、價值觀念的習得和養成。學會共處,主要不是從書本中學習,它的最有效途徑之一,就是參與跟目標一致的社會活動,學會在各種“磨合”之中找到新的認同,確立新的共識,並從中獲得實際的體驗。因此,學校和社會應提供更多的時間和機會,使學生從童年起就能參與合作性的活動,包括體育、文藝和社會公益活動。

三、關於學會學習的問題

法國人埃德加·富爾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出版的《學會生活》一書中說:“未來文盲不再是目不識丁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

“學會學習”也是“學會生存”的前提。羅馬俱樂部在《回答未來的挑戰》的研究報告中指出,學習有兩種類型:一種是維持性學習,它的功能在於獲得已有的知識、經驗,以提高解決當前已經發生問題的能力;另一種是創新性學習,它的功能在於通過學習提高一個人發現、吸收新信息和提出新問題的能力,以迎接和處理未來社會日新月異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