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二章 生化武器?(2 / 2)

生物武器,由於以往主要使用致病性細菌作為戰劑,早期它的名字便被稱為細菌武器。隨著科技的發展,生物戰劑早已超出了細菌的範疇。生物武器的首次使用始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但是少數發達國家從來就沒有放棄生物戰的準備,隻不過是更加隱蔽罷了。由於生物武器比其他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更容易製造和走私,因此,它對整個人類的威脅不僅沒有消除,反而在冷戰後更增大了。

毒素類戰劑成為研究的熱點。毒素是由細菌、微生物、動物、植物和真菌等生物體產生的有毒化學物質,這類戰劑又稱生物化學戰劑,其毒性比現有化學戰劑高出100~1000倍,並難於檢測和核查。2012年生物技術的研究成果,已解決毒素戰劑的批量生產、穩定和如何才容易被人體吸收等技術難題,毒素作為戰劑的可能性越來越受到重視。

運用分子遺傳學方法研究和改造各種生物戰劑。通過基因重組,使致病的細菌和病毒中接人能抗普通疫苗或藥物的基因,使感染者難以治愈;或者在一些非致病微生物體內“插入”致病基因,製造出新的生物戰劑。例如,在相中接人炭疽病基因,將眼鏡蛇毒液的基因“插入”流感病毒等。

研究提高生物戰劑殺傷效應的技術。施放方法對生物戰劑的殺傷效果影響很大。研究表明,以氣溶膠形式施放生物戰劑是使用生物武器的主要手段。一些國家很重視提高氣溶膠的發生率、穩定性、感染力及控製氣溶膠粒度的研究。

生化武器是利用現代生物技術特別是基因工程發展新型生物戰劑。生物戰劑已經從由自然界篩選致病微生物與毒素發展到利用DNA重組與蛋白質工程技術改造、構建新的致病微生物和毒素的階段。

生物武器的發展將特別重視用遺傳工程對微生物和其他單細胞按設計要求進行DNA重組,然後轉入受體細胞中克隆表達,以獲得新的定向生物戰劑。利用基因調控方法改造病原微生物的致病基因,提高其毒性。利用蛋白質工程對天然蛋白質及多敗毒素進行修飾改造使之成為具有毒性的毒素。通過DNA重組轉入受體細胞表達生產毒素,解決生物毒素的高密度、大容量培養和病毒的大量生產問題。在發酵工程中應用固相培養、連續培養、高密度培養和中空纖維技術,大幅度提高細菌與病毒的培養效率,以縮小生放規模。

生物武器的確可怕,其最可怕的地上就是它的對應藥劑更加難以研究,而有傳言馬老三身上就有著這麼一個任務,但是卻沒有一人能有所證實其中的真實性。

二狗聽著,這實在是太過於科幻了,簡直是難以相信,如果這真是一個真實的事件,這得是一個多大任務啊!整整二十多年了,這都快是一個傳說了,難怪馬老三整個人都消失了,甚至殺手都追隨到村裏來了,如果真是一種生化武器,馬老三能研究出對應藥劑,那他所對應的生物武器究竟是自己國家的,還是國外的,這絕對是一個大事件啊!

“我能了解的也隻有這麼多了,其實,我更加希望這並不是一件真實的事情,畢竟危險實在是太過於巨大了。”

老教授憂心重重的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