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羅泉:為鹽文化保存記憶(3 / 3)

不踏進鹽神廟與之親密接觸,單憑想象是無論如何也體會不到它的奧妙的。

建於清朝雍正七年的鹽神廟,建築麵積2700多平方米,按中軸線南北縱深東西對稱布局。迎麵正殿高踞於13級石台階之上,兩側廂房回廊環繞,至南端正門處托起一座戲台與正殿遙相對應。軒敞的正殿中央,4根金龍木柱護著一方神台,台上供奉著鹽神管仲塑像;管仲身後,火神和關公分列左右。這是一組很有意味的造型:火神與關公,他們原本都有自己的廟宇——火神廟和關帝廟,在民間曆來享受著獨尊一方的待遇,但在鹽神廟中他們卻成了管仲的左右輔弼。從這一組神像設置,可以窺見羅泉古代製鹽人的神佑觀念。管仲對於鹽業的重要性已不須再說。配祭火神,蓋因為鹽係助燃物,熬鹽的灶房極易失火,想必在兩千多年的原始製鹽工藝史上,因失火而引發的災難應是不計其數,將火神請進鹽神廟,透露的正是這一信息。而關公,民間尊崇的是其大義,尤其是民間幫會組織,無不以義字作為凝聚力,幫會間的糾葛紛爭也往往靠義字觀念來平衡協調。鹽業是一個幫會林立的行業,利益衝突在所難免,鹽神廟敬奉關公,反映了製鹽人希望以義氣製約利害矛盾的道德訴求。說鹽神廟是一座建構獨特的廟宇,它裏麵的神靈配置也同樣獨出心裁,這獨特的表象之下,蘊藏著的是羅泉製鹽人豐富而奇妙的心靈世界。

與正殿相對的戲台,麵積132平方米,由8根渾圓碩大的木柱支撐,雄起於門樓之上。戲台兩側樓下當街為店鋪,是鹽商聚集洽談生意和休息的場所,樓上為居室,專供戲班子使用。左右回廊連接正殿,戲台、回廊與正殿之間,平整的青石板鋪出一塊方形的大壩,占地305平方米。大壩連同切入正殿的13級台階,構成可容納千人看戲的半露天劇場。可以想象,往昔每逢廟會、節慶,殿上香煙繚繞,殿下人頭攢動,戲台上昆高胡彈鑼鼓喧天,一座鹽神廟將神聖與世俗熔於一爐,古鎮的曆史與現實便在這特定的空間歡快地演繹。

在羅泉的五裏長街上,還有一座“廟子”具有重大的紀念意義,但它不是我國傳統宗教的神廟,而是一座基督教的福音堂。長街的中段,珠溪河水流到一個叫觀音沱的地方忽然來了個大轉彎,長街也就隨著河岸的曲折而扭轉,就在街道的轉角處,一座中西式結合的教堂建築顯得格外引人注目。公元1911年8月4日深夜,一群鹽商模樣的漢子聚集在福音堂,秘密地舉行了一個會議。會議的內容是關於四川保路運動的下一步行動,核心在於將單純的保路維權轉化為對清朝政府的武裝鬥爭,“保路同誌會”更名為“保路同誌軍”,並策劃在四川各地發動武裝起義。這就是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羅泉會議”,會議的組織策劃者為同盟會員龍鳴劍,與會者皆為在川同盟會員和各地袍哥首領。“羅泉會議”之後,保路運動從本質上發生了改變,揭開了武裝起義推翻清王朝的序幕,點燃了辛亥革命的導火索。正如孫中山先生的評價:“若沒有四川保路同誌會的起義,武昌革命或者要推遲一年半載的。”

近百年過去了,曆史的腥風血雨早已被歲月抹去,不留一絲痕跡,當年的革命先驅也早就魂歸西天,但這座見證了曆史的福音堂還基本完整地保留在那裏,供人們緬懷和追思。與鹽神廟一樣,福音堂也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列為了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責任編輯 肖 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