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繼承發揚泰羅的精神上,張新國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在他的著作裏,我們可以看到他的立意和追求同當年泰羅的努力是一脈相承的。本文認為,《新科學管理》是一種標誌,標誌著我們需要告別意識形態式管理、群眾運動式管理和長官意誌式管理,回歸泰羅,不是回到泰羅時代,而是在管理研究中回歸科學化方向。
如果沒有超越,回歸就沒有當代意義。熊彼特早就指出,發展不是增長。發展不僅是量的變化,更是質的變化。中國經濟總量的增長,已經越來越需要經濟品質的變革。從經濟學角度看,表現為結構調整和升級換代;從管理學角度看,表現為錢德勒所說的“管理革命”。這種管理革命,需要我們在繼承泰羅精神的同時,超越泰羅的時代局限。
然而,超越泰羅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度極大。在這方麵,中國的管理學界存在著不足。要超越,就需要站在時代前沿,吸取前人一切有價值的成果。不僅需要掌握泰羅本人的研究,而且要對泰羅以後直到今天的大量研究進行梳理、分析、綜合,從而使自己站在學術製高點上。那種視當代科學進展而不見,試圖用簡單的複古方式或者用激進的革命方式來超越西方的想法,有可能把中國的管理學研究引向歧途。在這方麵,張新國的努力更值得稱道。在他的著作中,拋開大量散見的學術引用,僅僅就整體性的思想借鑒而言,起碼就包括了哈默和錢皮等人提出的流程再造思想、戴明和朱蘭建立的質量管理體係、從波蘭尼到德魯克的知識社會和知識員工管理學說、波特和明茨伯格等人不同的戰略研究路徑、阿吉裏斯和聖吉等人的組織學習理論、卡斯特和羅森茨威格等人的係統管理思想,還有精益管理、六西格瑪等管理方法,從斯隆到韋爾奇等人在經營實踐中提煉出的管理變革思想,等等。正是有這樣堅實的基礎,超越泰羅才成為可能。
超越總會伴隨著一定的突破。據說,按照中醫的奇經八脈理論,如果能夠打通任脈和督脈,人的巨大潛能就會被召喚出來。張新國的研究,也在進行著類似的努力。他的眼界別樹一幟,他不僅嚐試打破管理學和其他學科的分野,而且嚐試打破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分野,試圖用數學與自然科學中的新理論,打通管理學研究中的任督二脈。“新科學管理”之新,不僅新在管理,而且新在科學。他試圖用弦理論、波粒二象性、協同學等領域的思維和研究方法,打通管理學中職能分工與流程管理、物理與人文、戰略與執行、乃至無序與有序的關係。這種探索的正確性尚待驗證,嚴密性尚待發展,觀點或可商榷,論據或可質疑,但僅僅就提出這種探索思路本身來看,也具有重要的思想啟迪意義。如果以物理學的發展為喻,把泰羅比做管理學界的牛頓,那麼,張新國的努力,就是在呼喚管理學界的愛因斯坦。
《新科學管理》的學術貢獻
張新國的著作全名是《新科學管理:新型工業化時代的管理思想及方法研究》,其英文名稱的副標題更值得深思(Philosophy and Methodology of Management in the New Industrialization’s Era)。這裏的管理思想,不是普通的隨意思考,而是哲學式的邏輯努力;這裏的管理方法,不是具體的操作技術,而是學院式的學術構建;甚至這裏說的時代,也不是時間軸的位移,而是時間質的新代。所以,對這本書的貢獻,需要從學術角度考量。本文認為,《新科學管理》的學術貢獻可以概括為以下方麵。
1.綜合了不同學派的思想。二戰以後,如同孔茨所言,管理學理論進入了叢林時代,西方學界也有不少人,一直在進行統一管理學的努力。這種努力盡管未能實現管理學的統一願望,但從不同角度推動著研究的不斷深化。張新國的著作,在綜合不同學派上有自己的貢獻。
《新科學管理》不是老科學管理的翻版。在思想上,它接受了科學管理的基本精神,但在內容上,它大量吸取了科學管理誕生以後的管理學的新理論,包括超出了科學管理的其他學科和學派。即便是對待與泰羅同時期的理論,新科學管理也沒有采取泰羅偏重於生產領域的研究體係,而是以經驗歸納形成的法約爾體係為骨架,采納了管理過程學派的學術建構路線,並對管理過程學派的思想進行了創造性發揮,把職能化管理轉變為流程化管理,並把泰羅的科學化追求與法約爾的經驗化歸納結合起來。因此,本書的結構,是以法約爾和孔茨(一直到哈默)等人的職能和流程理論為底線的;本書的思路,是以泰羅式的理性精密研究為底線的;本書的方法,則是以係統論和數理工具為底線的。這樣一個體係,能夠對現有的各派管理學說做到較好包容,使流程再造、價值鏈分析、六西格瑪等等新型管理方法都統一到一個體係之中,整個研究就能產生出居高臨下鳥瞰式的整體效果。全書以流程為紐帶,整合了各種管理學說,從而較好地克服了哈默等人流程再造思想的大而化之傾向,把流程管理的研究推進到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