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藝術語境下的現代陶藝教學
陶藝
作者:劉穎睿
縱觀20世紀西方美術史,從畢加索的《亞維儂少女》到杜尚的《小便器》再到今天的當代藝術,藝術呈現多元化發展。而藝術教育自包豪斯體係到博伊斯等,那些具有時代感的藝術體係都適時地被學院化,先鋒的藝術思想充斥著學院教育,使學院教學不斷地多樣化。因此學院對藝術素質和藝術基礎的培養得到重新定位,當代藝術類教學也得以更寬容的態度和更豐富的麵貌呈現出來。
現代陶藝教學便立足於當代藝術大文化語境的範疇和多元化共存的理念,而且現代陶瓷藝術本身也代表了當代藝術的發展趨勢。中國現代陶瓷藝術是指從1985年之後所產生和發展的陶瓷藝術思想、觀念、理論,以及相應的陶瓷藝術創作。這一時限的劃分也是為了確定陶瓷藝術的科學與理論建立和發展的特殊性。研究現代陶瓷藝術必須放在中國當代藝術發展的情景中考慮,進入20世紀後,隨著各種現代主義的藝術思潮湧入國內,我國的當代藝術也迅速發展起來,各種新的藝術觀念、藝術形式也隨之進入到學院中。一些具有前衛色彩的藝術現象和藝術觀念在學院的知識係統中被加以歸納與吸收,成為新的教學資源,為學院教育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動力。
現代陶瓷藝術是依托傳統專業,根據社會需要,在原有專業基礎上衍生、拓展出來的。在教學上,秉承“融合創造”的學術理念,以融合中西方藝術精華,創造新的藝術表達方式為宗旨,在教學體係中突破隻以傳統陶瓷藝術為陶瓷藝術教學的界限。
由於傳統陶瓷教育的話語係統相對穩定,使其開放性不夠,不能及時迅速地獲取當代藝術文化中具有先鋒性、實驗性的視覺經驗,對於現代陶瓷缺乏足夠的歸納能力。傳統的陶瓷藝術教學多重視陶瓷藝術的技能培養,忽略了對學生的藝術理論知識培養以及進行現代陶瓷藝術大環境的信息滲透及其他藝術形式的交叉滲透,因此整個教學呆板而缺乏活力。藝術發展的多元化趨向,對中國現代陶瓷藝術教育的傳統思維提出挑戰,現代陶藝教育必須從教學職能到教育方式發生根本的改變,最重要的是轉變教育觀念。而觀念的轉變就不得不借鑒當代藝術理念,現代陶瓷藝術教育雖然不是當代藝術的形式,但是當代藝術教育是有可能將其語言方式和思維理念提煉出來的。
因此在當代藝術語境下,現代陶瓷藝術教學必須及時地吸收借鑒當代藝術中的優秀成果,並將其觀念納入到現代陶藝教學係統中來,現代陶藝的教學才不會與當代藝術發展的進程隔離開來,才能達到培養具有時代前瞻性的人才這一目標,這也正是當代藝術院校教學的前沿課題。現代陶藝教學與當代藝術語境的共同特性,這裏簡單歸納了以下幾點:
第一,人文特性與關注現實。現代陶瓷藝術本來就是當下的藝術活動,“現代陶藝”的語彙是一種約定俗成的現象,是用於同傳統陶瓷藝術區別的語言狀態。現代陶藝的界定:它是藝術家借助陶瓷材料,或以陶瓷材料為主要創作媒體,遠離傳統實用性質的觀照,表現現代人的理想、個性、情感、心理、意識和審美價值的作品形式。這種審美價值重視挖掘的主要不是客觀世界,而是現代社會中人的內心世界。重視新的表現方法和新的表現形式,將暗示、隱喻、象征、聯想、意象等手法視覺化,表現人的意識的流動和對這個世界和社會的多種認知。而現代陶藝教育的這種人文特性正與當代藝術關心社會現實的特性相契合。
第二,創造性的思維模式。傳統陶藝是曆來陶瓷工匠集體智慧的結晶,而現代陶藝創作卻是作為個體的陶藝家的獨立創造。傳統陶藝多以實用為目的,注重技術性且有著嚴格的分工及規範,但遠不及現代陶藝創造主體的自由發揮。現代陶藝教學注重在此基礎上不僅從外觀改變了陶藝的審美形象,而且在功能上走向一種純粹的藝術創造,將陶瓷作為現代藝術實現的媒介,它創造的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藝術化的“瓶罐”,並將崇尚精致、規整、對稱的古典陶瓷審美趣味轉向隨意自由、更富想象、更具人文精神的方向發展。現代陶瓷藝術教學中的創造性思維能力是現代陶藝者必需的素質,同時也是當代藝術創作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