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年齡段痤瘡的特點及治療
綜述
作者:彭敏等
痤瘡是皮膚科常見的損容性皮膚病,很多人認為是青春期才會出現的一種疾病,但近年來臨床上痤瘡的發病年齡範圍已擴大到青、中、幼,而且許多醫生發現部分痤瘡患者的治療效果不理想,同時患者因痤瘡影響顏麵美容心理壓力很大,通過臨床病例的觀察和查閱相關文獻發現,痤瘡在每個年齡段的臨床表現以及治療側重點應有所不同,這樣才能提高臨床療效並滿足患者對美容的要求,筆者就此做相關的闡述。
1 新生兒痤瘡
主要發生在新生兒出生後3個月之內,男多於女,往往有明顯的家族史,可能與遺傳有關,皮損主要發生在麵頰、額及頦部,表現為黑頭粉刺、丘疹與膿皰,偶見結節和囊腫,皮疹可於6個月內痊愈,青春期可複發[1]。新生兒痤瘡病因尚不清楚,臨床較少見。若麵部出現丘疹、膿皰、黑頭粉刺,即要考慮到本病,但首先要排除性早熟及腎上腺男性現象綜合征,要檢查 17-酮類固醇是否增多。念珠菌病也可能類似新生兒痤瘡,必須做真菌檢查才能鑒別[2]。此病易誤診為濕疹,嬰兒濕疹好發於2~3月嬰兒的額部和兩頰,發病率高,濕疹多呈對稱性,伴有瘙癢,沒有粉刺樣的皮損,細查皮損可鑒別,提高對此病的認識和警惕可避免誤診。新生兒痤瘡,症狀較輕的不需要治療,能自行消退;皮損嚴重的病例其治療原則是消炎、預防瘢痕的形成。可選用甘草鋅顆粒或金銀花藥浴[3](金銀花 50g,馬齒莧 30g,苦參、地膚子、生地龍、麩蒼術、白鮮皮、蛇床子、蒼耳子、黃柏各 20g)煎水浴浸浴全身。新生兒痤瘡不宜用母乳擦洗皮膚,也不要用手去擠壓患部 ,更不要塗抹激素類軟膏。產婦在哺乳期,要注意膳食平衡,少吃甜食、高脂肪及辛辣食物。
2 青春期痤瘡
2.1發病情況
流行病學調查顯示,青春期尋常性痤瘡患病率86.9%[4]。閔莉[5]報道高中階段發病率顯著高於大學階段,男性發病多於女性,高中組患病率86.9%,大學組40.8%,在所有觀察對象中,女性患病率為 63.6%,男性患病率為69.5%。青春期患者的皮損發於麵部、上胸及背部皮脂腺發達部位,皮損為毛囊性丘疹、膿皰、結節、囊腫、黑頭粉刺和瘢痕,其中以正常膚色的白頭粉刺為主,麵部皮損分區以左右分布為主比例最大[4]。
2.2 治療
青春期痤瘡患者,身體基礎情況好,疾病單一,中西醫聯合治療應用於不同分級痤瘡的治療,臨床療效佳。
2.2.1西醫治療:①外用維A酸和克林黴素或者過氧苯甲酰類的抗生素藥物的聯合作用於輕度患者;②外用維A酸和口服抗生素(大環內酯類抗生素或四環素類抗生素),同時使用對於中度患者有更好的治療效果;③嚴重粉刺的青少年,可以采用連續低劑量的口服異維A酸進行治療,在最初階段這些患者粉刺溶解的效果很差,但是異維A酸 l0~20mg/d,使用 4~6個月療程能夠較快清除皮損,然後外用維A酸以維持療效[6]。外用維A酸類藥物開始用藥 5~12d時皮膚有輕度刺激反應,如:局部潮紅、脫屑,有緊繃或燒灼感,但可逐漸消失,故應從低濃度開始使用,每晚應用1次,避免光照增加藥物刺激性,症狀改善後每周外用1次。
2.2.2 中醫辨證治療:目前中醫學家多認為痤瘡的病因病機是素體陽熱偏盛,肺經蘊熱,複受風邪,熏蒸麵部而發;過食辛辣肥甘厚味,助濕化熱,濕熱互結,上蒸顏麵而致;脾氣不足,運化失常,濕濁內停,鬱久化熱,熱灼津液,煎灼成痰凝滯肌膚而發,常見的證型為:①肺經風熱,以枇杷清肺飲加減;②熱毒熾盛,方用五味消毒飲合黃連解毒湯;③痰瘀阻滯,以消瘀化痰煎加減;④衝任不調,以柴胡疏肝散合四物湯加減。青春期患者常見前兩種證型,辨證論治,療效滿意。
2.2.3 物理治療:粉刺挑治、中藥麵膜倒膜、紅藍光聯合療法、火針療法等物理治療有助於皮損的消退和皮膚的修護。結節和/或囊腫內糖皮質激素注射有助於炎症的迅速消除,是治療較大的結節和囊腫非常有效的辦法。
2.3 痤瘡的認知治療
痤瘡是一種嚴重影響自我形象和心理的疾病,它對情緒和心理的影響程度與慢性哮喘、癲癇、糖尿病、背痛及關節炎相當[7],認知療法對此病的治療有積極作用,在痤瘡的治療過程中通過溝通應讓患者認識到以下幾點:①隨著物質及精神文明的發展,人們對美極致追求,患者對痤瘡的治療也會有很高的期望值,希望病損完全清除,但是在青春期痤瘡的治療目標是改善皮損,不影響容貌美及正常的工作生活,就是治療有效的表現,因為青春期腎上腺功能活躍、雄激素分泌增多有少量的皮損出現,是這一時期內分泌的生理變化引起的表現,對於這種變化,機體能進行調節;②健康的生活方式,不熬夜,睡眠充足,保持飲食平衡,少食高糖、高脂肪、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多食含長纖維的食物,使大便通暢;③注意皮膚清潔,保持心態平衡,忌用手擠壓或搔抓皮損;④慎用油脂類、粉類化妝品和含有糖皮質激素的軟膏及霜劑,以免加重皮損。
3 青春期後痤瘡
青春期後痤瘡[8]是指25歲以後的痤瘡,分為持續性和遲發性兩種,前者指25歲以前發病,表現為青春期起病,持續到青春期後仍不消退,稱為“持續性青春期後痤瘡”;後者為25歲以後發病,稱為“遲發性青春期後痤瘡”,青春期後痤瘡多見於女性,男女患者之比為1:3。李利等[9]調查了1 199名年齡在18~62歲的漢族女性發現,在28~37歲組痤瘡患病率維持在23%~26%的高水平,甚至在45歲組,仍有3%~5%的患病率。Goulden [10]報道年齡超過25歲的女性中,顏麵部出現痤瘡的有12%。
3.1 青春期後痤瘡的特點
青春期後痤瘡與青春期痤瘡不同之處在於:① 皮疹類型較為單一,皮損炎症明顯,多表現為丘疹、膿皰,粉刺相對較少,病情以輕、中度為主;②皮損好發於麵頰和下頜[11];③伴隨症狀多且複雜,除了麵部反複出現炎性丘疹、結節、膿皰,麵色潮紅等表現,還有四肢發涼,冬天尤甚,口唇暗紅或淡紅,眠差,體倦乏力,月經量少、痛經,白帶量多,大便不調,舌胖淡苔白,脈細弱等症狀;④性激素水平紊亂,女性患者多有經前症狀加重;⑤治療多需係統聯合用藥,綜合治療;⑥病程較長,治療效果差,治療的前6周常沒有明顯的改善,8周後可看到效果,大多數的治療需要12周才能見到明顯效果[12]。國內外很多文獻報道認為雄性激素升高可能是女性痤瘡遲發和持久不愈的原因,女性多需要進行內分泌檢查,尤其是對常規治療抵抗者、異維A酸治療後複發者、成人期突發痤瘡者以及患有嚴重的脂溢性皮炎、痤瘡、多毛症和禿發綜合征者[13]。內分泌評估的目的在於確定痤瘡是否與潛在的疾病有關,提高治愈率,如:多囊卵巢綜合征、腎上腺不典型增生、卵巢腫瘤或腎上腺腫瘤。主要的檢查項目有:血清硫酸脫氫表雄酮、睾丸酮、遊離睾丸酮、促黃體激素/卵泡刺激素、促乳素及17羥孕酮。男性一般不需進行內分泌檢查,除非懷疑有腎上腺不典型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