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緊緊抓住孩子成長的關鍵期俗話說,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在對孩子身心的發展上,在對孩子的培養教育上,尤其如此。抓住了孩子成長的關鍵時期,也就抓住了根本,抓到了點子上而不浪費孩子的智力。對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同的關鍵時期要熟悉、要了解,這樣才能緊緊抓住。
3.挖掘孩子的內在潛力在與孩子們接觸的過程中,我們常常發現這種情況:孩子們對於他們想幹的事、感興趣的事和入迷的事往往飯可以不吃、覺可以不睡,就是遇到一些困難或問題,大人不插手,他們自己往往也會想方設法去對待、去解決。這說明,孩子的內在力量在他們的成長發展過程中是巨大的。從某種意義上說,對孩子內在潛力的挖掘,對孩子內在力量的充分發揮,往往就會最大限度地避免孩子智力的浪費。關鍵是注重激發、培養孩子各方麵的興趣愛好,激發孩子的學習熱情。對孩子提出的問題有問必答,不懂也不敷衍;引導孩子感受大自然之美等。這個過程,就是挖掘孩子內在潛力,調動、發揮孩子內在力量的過程。二是及時對孩子進行科學引導;科學的思維方法、學習方法上的引導等。使孩子把內在力量的充分發揮與科學態度、科學精神緊密地結合起來。這是孩子內在潛力、內在力量得以充分發揮並能堅持下去的前提和基礎。
(四)如何培養孩子的創造力
創造力即創造性思維的能力。創造性思維能力在嬰幼兒身上雖然有所表現,但是卻很微弱和不穩定。因此,家長對嬰幼兒創造性思維的培養起著重要作用。
為了有效地培養孩子的創造力,家長可以采取以下幾種方法。
1.鼓勵好奇心嬰幼兒的心理特點是活潑好動,好奇好問。他們不斷地用身體和感官探索周圍的一切事物,積累著知識經驗,發展著思維能力;對此,父母不能像對成人般地看待孩子,對他們做出種種限製和隨意斥責。根據心理學的原理,凡是因好奇心受到獎勵的兒童,一定會願意繼續進行試驗和探索,否則就會妨礙智能的發展。
2.培養首創性為了培養嬰幼兒的首創性,特別需要父母在生活中多關心和了解孩子,讓他們能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意願,對其微小的創造性表現給予鼓勵,增強他們的自信心。
3.避免焦慮感有的嬰幼兒因好奇心而做了錯事:如想看看玩具裏麵究竟有什麼東西,結果把新買來的玩具拆壞了。對此,單純的懲罰隻能阻礙其創造性的發展。父母既應該對他們講明道理,指出其錯誤,又要鼓勵他們試驗探索的精神,以避免對所犯錯誤的焦慮感。
4.提倡多樣性在生活中,父母不要對孩子照顧過多,擔心過多,限製和剝奪他們獨立活動的機會。父母要允許孩子按自己的意願去活動,為其智能發展提供良好的條件。
5.誘發想象力創造性思維不同於一般思維之處在於有創造想象成分的參與。孩子天真發問或用想象來解釋客觀事物時,父母都要積極地誘導。同時,也要積極引導他們參加各種活動,促使他們廣泛而仔細地觀察、比較和體驗,使之頭腦中形成豐富準確和鮮明的印象,更好地發展創造想象力。
(五)怎樣使孩子早點說話
人們常常看到,年輕的母親抱著才幾個月的寶寶,以溫存的語調不斷地說:“乖乖叫媽媽,叫爸爸……”。也許您會想:孩子能聽懂媽媽的話麼?還不是白搭?其實小兒語言的發育,就是從這裏開始的。
從生後2~3個月開始,孩子就會發出“牙牙學語”的聲音,如a-a、h-h、k-k等單音,到半歲左右,孩子就會發出媽媽、爸爸等,有些父母聽後常常高興得心花怒放,以為孩子真的會叫“爸爸”“媽媽”了。其實,這不是真正語言,更不懂詞意,但語言的發生就是從這兒開始的,所以說乳兒期稱為“語言前期”。
要想孩子早點學會說話,從2~3個月開始就要不厭其煩地與孩子搭話,雖然最初寶寶聽不懂母親的話,但母親或其他家人反複的語言會在孩子身上慢慢地起作用。語言可以刺激寶寶的聽覺,而說話的口形及神態又在寶寶視覺中留下印象,反複重複多次以後,言詞的聲音便開始成為物體或動作的信號。
例如:一邊說“媽媽”“爸爸”,一邊用手指著媽媽、爸爸,不斷地重複,使在孩子頭腦裏建立起媽媽、爸爸的形象和詞的聲音之間的聯係。以後再聽到“爸爸”“媽媽”這個詞的聲音就能引起相應的形象來,當問“媽媽在哪?”,孩子就會用手指出媽媽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