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寓教於樂-嬰幼兒智力啟蒙(2)(2 / 3)

⑤進行戲劇性遊戲,模擬表演,發展透視能力。

(七)幼兒動覺智力的培養

研究發現,從3歲前幼兒的身體發育和各項活動中可看出他是否具有運動智能。由於身體運動能力是通過動作和運動表現出來的,因此早期識別幼兒的身體動覺智力較容易。身體動覺智力較高的孩子具有以下幾種特征。

1.很早會係鞋帶,出人意料地會騎車,技巧超過同齡兒童。

2.精力充沛,愛敲打、扭動、坐不住。

3.善於模仿各種身體動作和麵部表情。

4.小手靈巧,愛折紙、愛拆裝玩具。

5.動作協調性好,喜歡用各種工具、器械,偏愛學習手工技能。

6.喜歡跑跳、翻筋鬥,愛遊戲,願意參與體育運動,動作優美,能較好地控製身體和客體。

7.做過的事比看過或說過的事更容易記住。

8.具有較好的反應能力,通過運動學習效果最好。

9.具有創造性運動的表達能力:對旋律敏感,身體、手腳協調,平衡能力好。

10.具有方向感、時間感,在做精細動作時準確性高。

根據嬰兒肢體發展順序及表現,對身體動覺智力要提前進行培養。1-3歲嬰幼兒肢體活動發育進程的大致規律如下。

12個月:能扶著走,能自己坐在地上。

18個月:能推拉玩具,搭疊2~3個物體,抓、握等動作已充分發展。

24個月:行走自如,大步穩跑,能抱大皮球,自己上下樓梯,跳30厘米,能一頁一頁地翻書。

30個月:能雙足跳,能獨腳站立2秒左右,能踮著腳尖走幾步,能從矮凳上跳下,手與手指動作開始協調,手指動作自如,能搭5塊以上的積木。

36個月:能單足站立,能騎三輪腳踏車;能畫圓圈,係扣解扣;跑步穩;能兩腳交替上下樓梯。

肢體活動與發育進程吻合或超前的孩子,往往運動智力潛力較大,要及時開發和培養。父母要給孩子活動的空間和時間,提供合適的場地和有啟發性的材料與工具,利用模型、機械、手工,通過舞蹈、運動、遊戲來學習,使已萌發的身體動覺智力得到鍛煉和發展。

(八)弱智兒童有哪些特征

每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寶寶聰明伶俐,但是社會上總有些小孩屬於弱智兒童。對這些弱智兒童來說,有些是不可逆轉的,但有些卻未必。如果能夠早期發現、及早治療,能使父母和孩子都擺脫痛苦。

某些引起弱智的疾病如克汀病、苯丙酮尿症等,若能早期發現是可以治療的,但如果神經係統受到嚴重損害時再進行治療則很難奏效。一些弱智兒童如及早發現進行早期幹預,智力可能會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甚至接近正常。

要能做到及早發現,必須了解哪些因素容易發生弱智,這些因素稱為高危因素。引起弱智的高危因素包括高齡妊娠、近親結婚、有弱智家族史、孕早期感染、分娩異常及生後患有嚴重疾病等。凡具有高危因素者,應特別提高警惕,注意觀察小兒有無下列具體表現。

1.睡眠時間很長,整日安睡,不活潑,很少哭鬧,有時伴尖叫,哭聲無力。

2.會笑時間延遲,正常嬰兒出生後4~6周便會對母親微笑,弱智兒3~4個月時還不會笑。

3.神情呆滯,麵無表情,正常兒1個月時就能注意周圍環境,弱智兒對周圍人和事物不感興趣。

4.玩手指活動晚,正常兒3~4個月時躺著時看手玩手,弱智兒一般6個月以後才出現,且動作笨拙。

5.經常流口水、伸舌,1歲後此現象繼續發生。

6.2-3歲仍繼續將小玩具或其他物品放入口中,而正常小兒l歲後不再將物品放入口中。

7.對言語反應差,不注意大人和他說話,言語發育延遲。

8.不識數,3-4歲時或者更大些還不會數數,更不會簡單加減計算。

9.開始抬頭、翻身、坐、站立、行走等大運動發育均延遲。

10.有特異外貌,與一般小兒長得不一樣。

如發現以上表現,應讓小兒到醫院檢查確診,以便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三、影響智力發育的幾個因素

(一)營養對兒童智力發育的影響

兒童的發育,首先是大腦。據研究,嬰兒第1年大腦的重量增加最快,可達900克;到1歲時,大腦皮質依枕葉、顳葉、頂葉、額葉的次序逐漸發育成熟;到7歲時,大腦的重量為1200克,約為成人腦重的90%,據美國布魯姆研究測定:以17歲少年的智力發育水平為100,4歲時已有50%的智力,8歲時就有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