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給孩子良好的安全感
早年的經曆對一個人的情緒發展和個性形成有重要的影響。嬰兒期正常的依戀關係,使孩子具有良好的安全感。而不正常的依戀往往暗示著早期經曆中的某種挫折或消極的情緒體驗。心理學家在研究嬰兒的情緒發展時發現,依戀母親是每個孩子都有的行為反應,但孩子之間存在明顯的個體差異。這種差異除了有生物學的原因以外,更主要的是與孩子早期所經曆的情緒體驗有密切關係。例如,同樣由母親將孩子帶到一個陌生而刺激豐富的環境,孩子通常有不同的反應。有的孩子會被玩具吸引而去擺弄玩具,隻要母親不離開視線,他們會很放心獨自玩耍。有的孩子則表現得很緊張,雖然對周圍的環境也很好奇,卻不敢離開母親,他們緊緊依偎在母親身邊,甚至抱著母親。有的家長或許會認為,這類孩子可能與母親更親近,與母親的關係更密切,而前一類孩子可能跟母親的關係比較疏遠。實際上,恰恰相反,這種緊張與孩子早期過多的消極情緒體驗有緊密的聯係。這些孩子的母親或由於某種原因經常對孩子發脾氣,當孩子“犯錯誤”時懲罰孩子,在孩子最需要的時候不能給予幫助。這樣的孩子缺乏安全感,他們會緊挨著母親,害怕母親一旦離開,就會在自己最需要的時候得不到母親的幫助,他們對自己最親近的母親並不信任。而前一類孩子則有較好的安全感和對母親的信任感。幼年時,孩子最信任的人就是母親,來自母親的欺騙對孩子信任感和安全感的打擊最為沉重。童年時,帶有消極情緒的記憶是深刻的,對於一個聰明的孩子更是如此,這種消極情緒體驗可能會形成固定的情結進入人的下意識,而且會在很長時間內影響孩子今後的發展。所以,在這裏要提醒每一位母親和家長,不要輕易對孩子許諾,一旦答應就要盡量做到。
(八)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
家庭環境對孩子性格的養成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對孩子影響最早、最深、最強、最經常的環境刺激,是父母的愛,是家庭與孩子建立的親子關係。因此,家長要懂得怎樣愛孩子,盡量愛而不露。如:小孩子摔倒擦破了一點皮,父母雖然也心疼孩子,但表麵卻很沉著鎮靜地把孩子扶起來,並安慰孩子:“擦破點皮沒多大關係,上一點藥馬上就會好起來的。”那麼孩子也會對摔破一點皮不以為然,形成一種無論遇到什麼事情都非常勇敢的性格。
在日常生活中,幼兒往往會提出許多無理的要求,假若我們做父母的對幼兒過分溺愛和遷就,要什麼給什麼,久而久之,孩子長大後一旦對越來越高的物質享受得不到滿足又缺乏用道德標準約束自己的能力,就很容易走上歧途。
日本有一種說法:“溺愛子女的家長是一群唯命是從的大臣,簇擁著一個愚蠢的國王。”溺愛嚴重影響孩子的個性發展,妨礙智力進步,而且有損身體健康。因此,家長對幼兒正確的言行和合理的要求應該給予支持和鼓勵,對不正確的言行要求不但不能滿足,而且應耐心進行說服教育,使孩子明白為什麼這樣的要求不合理、這樣的言行不正確,長此以往,就能使孩子真正懂得一些做人的道理。這才是真正的愛孩子。總之,在良好的親子關係沐浴下的孩子,將獲得更多的幸福和優良的性格;而把孩子當玩物笑料或出氣筒,易使孩子怕生、害羞,喪失自尊心、自信心,失去獨立人格,甚至產生對環境的敵視心理。
心理學研究證明,幼兒期孩子的心理活動比較簡單,他們的思維特點是具體形象的,對事物的認識多以感受外部刺激而出現反應為主,其感覺比理智多。
在行為上多以模仿為主,兒童年齡越小模仿得越突出。而孩子最先、最經常、最直接模仿的對象就是父母。要培養孩子良好的性格,父母應先從自身做起。
父母首先要熱愛生活和工作。父母工作的責任感和奮發向上的精神通過自己的行為而自然流露出來,從而讓孩子領略到生活的意義。父母的言談、舉止、為人處世和各方麵的表現都對子女起著示範作用,孩子耳濡目染,多次模仿,就逐漸形成固定的心理過程和心理傾向。家長對孩子的教育,除了身教之外,還需言教,需要體現在家庭的生活實踐和行為習慣上,家長可以向孩子講有貢獻人物的故事,孩子愛聽故事,也最易於接受光輝形象的感染。久而久之,就會給孩子正在形成的性格留下深深的烙印,父母應是孩子行為習慣的表率。平時家長尊敬孝順老人,同情保護弱小,愛護環境,遵守公共道德,就連家庭瑣事,家長都能以文明的行為以身作則並嚴格要求,養成良好習慣,孩子的性格就在這些點點滴滴中塑造起來。兒童時期是身心迅速發展時期,也是性格形成的關鍵期,可塑性大,他們處處以父母的行為為表率和楷模,這就要求我們做家長的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為孩子做出榜樣,為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