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記憶的特點
嬰兒的記憶不同於成人,有如下幾個方麵的特點。
1.記憶時間短一般隻能維持幾天。如母親離家2周後就不認識媽媽了。
2.記憶內容少隻限於經常接觸的一些具體事物。如6個月時認識媽媽,9個月時可記住自己的名字,1歲時認識自己經常穿的衣服及用的玩具等。
3.記憶某些事物對一些具體的、鮮明的、感興趣的事物易記住,如色彩鮮豔的玩具等。
4.記憶不準確如將與自己的玩具相似的別人的玩具誤認為是自己的。
5.易受成人暗示有時媽媽發現寶寶玩的紐扣不見了,問寶寶是否把紐扣吞下去了,寶寶點頭;又問是否把紐扣扔了,寶寶也點頭。
(八)心理發育
人的心理活動包括感覺、記憶、思維、想象、情緒、性格等眾多方麵。新生兒不具有心理現象,其條件反射形成即標誌著心理活動發育的開始,且隨年齡增長一直處於不斷發育的過程中。嬰兒時期隨著視覺、聽覺、運動能力的發育,其已開始具備一定的心理特征。1個半月的嬰兒已開始注意,顏色的變化、形狀的不同、光線的明暗都能引起他的注意,但這時是無意注意,家人的逗引無法分散他的注意力。2-3個月時會以微笑表示認識父母。4個月時已能控製自己的目光,開始有意注意,能與母親對視,並以發聲的大笑表示自己的愉悅,此時的寶寶已完全熟悉母親的麵孔特征和各種變化,母親的心情狀態直接影響嬰兒的情緒反應。7-8個月時可表現出認生。9-12個月是認生的高峰,可表演拍手遊戲,做“再見”等許多麵部表情。母子之間的相依感情也建立於出生後7-8個月,它不依賴於物質的滿足,開始於嬰兒出生時,萌發於母親對嬰兒的感情連接,經過一段時間的親兒互相作用,至出生後7~8個月完全建立。相依感情的牢固建立對小兒日後社會能力及其他能力的發育至關重要。促進的方法之一是讓嬰兒出生後即與母親接觸。
(九)嬰兒的情緒
情緒,也就是我們日常所說的喜、怒、憂、思、悲、恐、驚等,是人的一種心理活動。它同智能、個性一樣,都對孩子的發展起重要作用。情緒對嬰兒的生存和成長有著重要的適應性價值。嬰兒是在成人的哺育下長大的,是什麼使嬰兒的需要和成人的給予之間配合得當、供求協調呢?這就要靠嬰兒先天具有的情緒反應能力以及成人對這種反應的細心觀察和理解。
人們常以為嬰兒隻會哭喊、睡覺和吃奶,其實自他們降臨人間後,就已經開始有心理活動了。嬰兒的情緒,反映的是他對自己內部狀態的體驗。通過安靜、哭鬧、微笑來反映他是否適應生存環境中的溫度、空氣、食物、水、衛生及安全等,從而使他從生存的被動地位中獲得一定的主動性。自出生起,他就用哭來表示饑餓、寒冷、不適或疼痛,哭還伴隨著閉眼、號叫和踢蹬動作。成人也正是據此來判斷嬰兒的需要的。心理學家曾對500名嬰兒進行觀察,發現嬰兒從滿月到3個月末,即有欲求、喜悅、厭惡、憤怒、驚駭和煩悶6種情緒反應。微笑是身體處於舒適狀態的生理反應,嬰兒的微笑也具有社會性,會影響成年,可以增進與母親的關係,母嬰不斷地強化這種應答,從中獲得滿足,這也是嬰兒的心理需求。
嬰兒的情緒,將直接影響其心理和智力發育。不同的情緒狀態對嬰兒認知活動的作用是不同的。積極情緒,如愉快、舒適,能讓孩子活動得好。而消極情緒,如不高興、生氣或情緒緊張,就會破壞孩子的認知活動。如果不注意觀察和理解寶寶的情緒變化,稍有疏忽,就可能會使孩子發育成一個退縮型、冷漠型、孤僻型或焦慮型的兒童,長大以後情緒不穩定,性格懦弱,缺少自信心,適應性差。隻有認真注意嬰兒的情緒,給予正確的應答和協調,孩子才會健康、順利地發育成長。
二、智能發育的危險信號
每一對父母都希望自己生一個聰明健康的寶寶,但往往有一些不可知的因素會對母親或胎兒造成影響,使寶寶的發育受到阻礙,嬰兒期不同月齡的寶寶若出現以下情況時,提示其智能發育存在障礙,應及早就診,早期幹預,促使寶寶正常發育。①滿3個月時,頸部仍然軟弱無力,不能自己抬頭;對周圍聲音無反應,見到親人不會笑。②到6個月時,孩子雙手仍常常緊握,兩眼總看著手,對周圍的人和物沒有反應,見到親人缺乏興趣;進食時沒有咀嚼動作,常發生吞咽困難;很老實地躺著,從來不哭,整天睡覺,沒有吃和玩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