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下述情況者應進行聽力檢查。①高危因素小兒:有耳聾家族史,父母近親結婚,母親妊娠期有風疹、巨細胞病毒、弓形蟲感染史及梅毒史,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症,患腦膜炎、中耳炎,有耳毒性藥物史,早產等。②可疑小兒:不被雷鳴及其他巨響驚醒,不在母親走近、隻在看見母親時自發微笑,少發音,少說話,發音不正,不聆聽聲音,耳流膿。
(四)味覺和嗅覺
新生兒出生時味覺發育已很完善,對甜、酸等不同味道可產生不同的反應;4~5個月的新生兒對食物的微小改變已經很敏感,此時是味覺發育的關鍵時期,應適時添加各種輔食,使寶寶習慣各種味道不同的食物。
新生兒出生時嗅覺發育已經成熟;3~4個月嬰兒能區別愉快與不愉快的氣味;7-8個月嬰兒能對芳香氣味有反應。
(五)運動的發育
1.運動發育的特點與規律
新生兒期大腦皮質興奮性低,神經活動過程弱,除了吃奶以外,幾乎所有的時間都在睡覺,進入嬰兒期,隨著神經係統的發育,寶寶的運動能力開始發育,並逐漸增強。運動不是孤立的能力,它與其他能力的發育有著直接和間接的關係。有人認為,嬰幼兒合適的運動可促進其入學後拚音、閱讀能力及智力的發展,而運動發育遲緩常與智力發育遲緩有關。
運動發育的速度雖有種族、地區及個體差異,但運動發育的順序和規律是一致的。①自上而下,從頭、頸到上肢、下肢。②從泛化到抑製。③從分離的運動到多群肌肉的協調運動。④先“取”後“舍”,即先能拉床欄站起,後能從立位坐下;先能抓取,後能放下。
2.大運動的發育
抬頭:嬰兒2個月時在扶起的過程中能間歇、勉強地仰頭;3個月的嬰兒頭不完全後垂;4個月的嬰兒頸與軀幹維持在同一平麵上,於坐位時能抬頭穩定。
坐:1個月嬰兒腰肌無力,扶坐時自頸至腰彎成半圓形;3-4個月嬰兒坐時腰部呈弧形;5個月嬰兒靠墊坐時能直腰;6個月嬰兒拉手能坐起,並能伸臂向前撐著坐;7個月嬰兒可獨坐片刻;9個月嬰兒能獨立坐穩;11個月嬰兒能從俯臥位拉著床欄坐起。
爬:嬰兒1個月時俯臥能稍抬身軀伸手試抓取前麵物體;2個月嬰兒在俯臥位時能交替踢腿;3-4個月嬰兒能用肘支撐身軀數分鍾;7-9個月嬰兒能兩臂支撐胸腹離開床麵,有的開始在原處團團轉動;8-9個月嬰兒用上肢拖著身體爬;約1周歲時能用手與膝爬;1歲半嬰兒能爬上台階。
站立和行走:嬰兒8個月時背、臀、腿能伸直,攙扶著能站立片刻;9個月時能坐位扶欄站起;11個月時可扶欄獨腳站,攙著兩手能向前走。
3.精細動作的發育
嬰兒3個月時能有意識地握物,3-4個月時會在胸前玩手,5-8個月時能用手掌握物,6-9個月時會用幾個手指握物,9個月時能用拇指和食指(示指)捏住小珠,12-15個月時會用勺取食,能幾頁幾頁地翻書。
(六)語言的發育
嬰兒1-2個月時開始發喉音,2個月發“a”“i”“u”等元音。發輔音多在6個月時開始,以唇音為最先,所以大多數嬰兒6-7個月時能自然發出“ba”“ma”等音。對嬰兒發出的“ba-ba”“ma-ma”之類語音,親人及時地答應及微笑,可使他逐漸理解這些音是代表特定的人物的。嬰兒通過五官感覺(視覺、觸覺、體位感覺等)和聯想理解一些家常物品的名稱,如“奶瓶”“電燈”等,語音與詞義的聯係被儲存在記憶之中,數量愈來愈多,即成為小兒以後隨時使用的詞彙。8個月嬰兒一般能發4個音節,能注意聽熟悉的字音。9個月嬰兒對親人的一些要求有反應。12個月嬰兒能聽懂10個以上的字詞和自己的名字,開始學說話,說隱語(此時,小兒詞彙有限,但又想表達自己的需要,常說一些別人聽不懂的話,此即所謂隱語)。
新生兒出生後隻有通過聽覺才能有正常的語言發育。任何聽覺異常,即使是輕度的異常,也會影響他的語言和學習。語言發育的重要時期為出生後9~24個月。小兒學習語言最初靠觀察說話人的麵部表情及手勢,待語言功能發育後,就主要靠聽力了,因此,對小兒聽力減退要及早注意、及時發現和及時治療。
語言正常發育需具備以下條件:①自出生即有良好的聽力;②必須有完整的神經係統;③發音器官及功能正常;④環境的促進,應從嬰兒期及早鍛煉,多聽、多學習語言。聽力喪失、智力發育落後、麵及口部異常(如齶裂、舌係帶過短)及神經係統異常,均將影響語言的正常發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