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信息技術與物理課堂教學的整合
電化教育
作者:蘇毅鈞
摘 要 物理教育課程改革要求物理學科注重與其他學科的融合,使學生得到全麵發展。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則是高效率、高速度實現課改目標的有效手段。本文結合物理教學範例,談了在實際教學課例中,結合學生生活現實、物理教學目標、教學活動的各個步驟,與信息技術整合的做法,以期打破傳統的教學方式,把學生學習的過程變為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生成知識、培養能力的過程。
關鍵詞 信息技術 物理教學 學科整合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已經進入了基礎教育的課堂,物理教學改革已經在中華大地蓬勃開展。“物理課程的構建應注重讓學生經曆從自然到物理、從生活到物理的認識過程,經曆基本的科學探究實踐,注重物理學科與其他學科的融合,使學生得到全麵發展”。而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則是高效率、高速度實現課改目標的有效手段,它是指將信息技術融入到學科課程的有機整體中,成為課程的組成部分,從而使各種教學資源、各個教學要素和教學環節,經過整理、組合,相互融合,達到整體優化,以高效達成課程目標。這就要求教師要“把課堂還給學生”,要從繁瑣的備課、講課中解放出來,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學設計中,更好地發揮教師的創造性。
下麵就結合本人在《光的反射和折射》這一單元的教學,談談在信息技術與物理課堂教學的整合中的做法。
(1)從生活現象出發,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質疑,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在《光的反射和折射》單元的教學中,我首先設計一些生活中常見的現象,例如;插入水中的筷子、小孔成像、捉魚等活動,接著引導學生提出“人的眼睛為什麼能看見物體”、“水中的那一段筷子為什麼會彎曲”等問題,讓學生進行思考,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
(2)從物理自然現象及其在天文、軍事、醫學等方麵的應用出發,提出問題,開拓學生視野,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在教學過程中,我首先播放日食和月食、海市蜃樓、軍人在潛艇內通過潛望鏡觀察海麵情況等視頻錄像,接著提出“日食和月食是怎樣形成的”、“海市蜃樓的成因是什麼”、“潛望鏡的原理是怎樣的”等問題,激發學生對自然界和光學技術的好奇,喚醒他們對科學的探究意識。
(3)根據教學目標,整理出“內容問題”和“應用問題”,讓學生自由分組進行探究,並提出猜想或假設。所謂“內容問題”,就是能在課本教材中直接找到答案的問題,而“應用問題”,就是根據生活或自然界中發生的現象提出的問題。在本單元中,我整理出如“光在同種均勻介質中是怎樣傳播的”、“光的反射有哪些規律”、“凸透鏡成像有什麼特點”等10個內容問題和“日食和月食是怎樣形成的”、“海市蜃樓的成因是什麼”、“潛望鏡的原理是怎樣的”等6個應用問題。然後讓學生就這些問題提出自己初步的猜想或假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