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信息化下的教學思考(1 / 2)

信息化下的教學思考

電化教育

作者:張錳

摘 要 信息化社會,開展信息技術教育活動,培養學生的信息處理能力,計算機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介紹都是必不可缺的。本文就優化信息技術課程提出了幾點思考。

關鍵詞 信息技術 學科 教學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在信息化社會的今天,迅速地篩選和獲取信息、準確地鑒別信息、創造性地加工和處理信息,將是所有社會成員應具備的能力。本文就優化信息技術課程提出了幾點思考。

1更新觀念,明確目標任務

1.1區分好計算機教育與信息技術教育之間的關係

計算機是21世紀高度信息化的主要物質承擔者和技術支持者,可以說,沒有計算機及網絡技術,就沒有當今社會的高度信息化。信息的獲得、存儲、處理、發布及傳輸過程中,計算機都是最主要的處理工具之一,因此開展信息技術教育活動,培養學生的信息處理能力,計算機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介紹都是必不可缺的。計算機、網絡教育是信息技術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信息技術教育不能脫離計算機教育,它們之間密切聯係,不可分割。

1.2明確信息技術課程的任務。

(1)信息技術課程的位置。信息技術課程是一門基礎學科,它是培養所有社會成員應具備的如同“讀、寫、算”同樣重要的終生有用的基礎能力之一的課程。國家新的課程綱要已將它列為政、語、外、數之後的第五位課程。

(2)信息技術課程的內容歸納為以下四點:信息技術基本知識和技能、信息能力、獨立自主學習的能力、信息道德。

(3)加強對課程整合的理解。利用信息技術對其他課程進行學習和探究的能力,積極開展信息技術與各類課程的整合。通過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進行整合,可以充分地利用現有資源,發揮設備的最大潛力,在有限的物質基礎上,實施高質量和高效率的教育。

(4)加強信息道德的培養。當今的社會各種信息層出不窮,既有大量的、豐富的學科知識、動人事跡等信息,也泛濫著一些不科學、偽科學、不健康的甚至有害的信息垃圾;計算機犯罪、計算機病毒肆虐、個人隱私遭到威脅等都是信息技術發展所帶來的消極後果,因此在信息技術課程中,加強對學生使用信息技術的人文、倫理、道德和法製的教育,培養學生鑒別信息真偽的能力並能夠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就顯得非常重要。

2轉換教師角色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自覺不自覺地扮演著知識“講述者”、信息“傳授者”、教學活動“領導者”的角色。教師特有的這種權威性,理所當然地把自己置於中心位置,學生圍著教師轉。但在信息社會,學生獲取信息和知識不再以教師為唯一的渠道,教師隻有正確認識、擺正自己的位置,才能提高信息技術課的效率。因此,教師應確立“教即學,學即教”的觀念,即教師教學的過程就是學習過程,學生學習的過程就是教別人的過程,教師的角色是教學活動的設計者、導學者、合作者、評價者、學習者、競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