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討厭所以總是記不住,所以要花更多時間去記憶,所以當記住了以後,就很難忘記。
謝神策胸有成竹。
然後,在書童的領路下麵帶微笑的進入了教舍。
人還挺多的嘛,一間教舍可坐二十人,謝神策粗略一數居然能有三十多。
這算是我的魅力麼?謝神策自得。
嗬嗬,當然不算了。
太學生將來是要進入大晉官場的,因此表現就成了他們將來能撈到一個好職位的關鍵。
這裏的表現好指兩個方麵,一方麵是成績操守佳,另一方麵是人際關係佳。
所以,這堂謝老太傅的小孫子上的課,就成了知情人的關注點。如果能引得謝家小侯爺的關注並交好,那就等於是傍上了謝家的大腿,那自然就前途可期。
因此這間教舍裏麵除了本來的二十人,多出來的十餘人都是他們的親友,是來套關係的。
至於謝家小侯爺的學問人品,還真有人是不怎麼在乎的:學問好怎麼了?不好才好呢,學問太好我怎麼在你麵前怎麼表現?人品?不好才最好,人品好怎麼拉你吃喝嫖賭交流感情?
謝神策真的不知道他們會是這麼想的。
當然就算知道,謝神策也不會在乎那些人的想法。
就像謝神威說的那樣,你們記住我就行了。我記住你?你長得很好看麼?
謝神策開始了他在太學的第一堂課。
首先做了個自我介紹,說道:“我便是你們這堂課的教授,姓謝,名神策,字鳳之。”
隨後開始講課。
“......”
“導之以政,齊之以德,民免而無恥。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
“夫子此言之意,在於重道德。導之以德,齊之以禮,德在禮前,餘以為便是教導人心向善為首,而法禮約束為次。此言大善。當今天子以身作則,便是行德於四海,揚善於五湖,百姓由此而感化,方能謹守晉律。國家因而井然有序,治世承平。”
“然禮亦不可廢。聖人以為禮便是約束,禮便是規則,使人不敢僭越,讓個人謹守自己的位置,因而世間販夫走卒,王侯將相各行其道,是以夜不閉戶路不拾遺,可謂大同。”
“德為先,禮為輔,德禮相輔相成。然而任何過於偏頗的單一論見,餘以為皆不可取。”
“先生,先前所言大同,是為德還是為禮?”
講了半天,終於有人發言了!
謝神策微笑看著他,說道:“自然是為德。”
那名學生再問:“那小康是為德還是為禮?”
謝神策道:“自然是為禮。”
那名學生再問:“既然為德可治大同,為禮可治小康,那麼自古以來,可有大同?學生愚昧,自問從不知自三皇五帝之後,世間哪還有大同?為德著眾,為禮者甚,然為何聖人之後不見大同獨有小康?既如此,先生所言德在前禮為輔,學生不敢苟同。”
待那學生說完,教舍裏響起一片噓聲。
居然有人敢向謝家小侯爺發難,本來有幾個昏昏欲睡的學子頓時清醒了過來,有戲看了。
此時教舍裏議論紛紛,有說此人胡言亂語嘩眾取寵的,有說此人所言有理值得深思的,有說此人言語早已偏出本課,有說此人善於貫通所學的,不一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