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鼓勵孩子的創造性活動(2)(1 / 3)

因此,做父母的對於這種情況應當正確對待。首先,對孩子這種行為不要橫加幹涉,其實,對於孩子的這種行為,,做家長的應當感到高興,因為這既表明孩子有廣泛的興趣,也表明他樂於甚至善於自己動手做事。所以,對孩子收集的東西不要隨意處置,相反,應同孩子一起珍惜它。

其次,因勢利導,對於那些有害的"藏品",說服孩子放棄,對於無害的"藏品",可幫助孩子進行分類收藏。這不僅有利於培養孩子的歸納能力,而且還有助於培養孩子愛整潔的習慣。

當然,集存多了也的確麻煩。可在與孩子商量的前提下,幫助他"吐故納新",提高孩子收藏興趣的品味,讓他從中得到更多的收獲。

溫室裏的幼苗

有無正確的兒童觀,是能否正確實施家庭教育並取得理想效果的前提。要教育好子女,父母首先要反省自己原有的兒童觀,摒棄舊式、錯誤的兒童觀,樹立起現代、正確的兒童觀。那麼,什麼是現代、正確的兒童觀呢?它是這樣一種觀念:孩子雖然是父母所生,是父母所養,但自離開母體之後,他從生理上就完全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從心理上逐漸發展成一個獨立的人,因此孩子出生以後,就是一個獨立於父母主觀願望之外並不以父母意誌為轉移的一個客觀存在。這個獨立並處於發展中的孩子有他自己的需求、願望、尊嚴和權利。父母應該了解、尊重並滿足孩子的這種正當、合理的需求、願望、尊嚴和權利。

常言道,"孩子是母親身上掉下的一塊肉",因此;大多數父母都把孩子看作是自己的一部分,甚至視為自己的化身。至少,不少父母都不自覺地把孩子看作"我的孩子",認為孩子是屬於自己的,沒有意識到孩子其實是一個獨立的人。而社會也大多默認或支持這種觀念。

某些西方國家的父母通常能把孩子視作獨立的人,在孩子連話都不會說時就像對待大人一樣和孩子談話。他們通常也能把自己和孩子分開,孩子犯了錯誤就該讓孩子承擔,孩子取得成績則向孩子祝賀。而我們卻常常看見有的父母將孩子的過失或成績,都一股腦兒地和自己混為一談,孩子取得成績時則說,"你給爸爸長臉了";孩子在外表現不佳時又說,"你可把我的臉給丟盡了"。

要培養自立自強的孩子,首先要做的就是從小把孩子視作一個獨立的人,像對待其他人一樣對待孩子,和孩子進行充分的交談,讓他對自己的行為負責。魯迅先生曾說:"子女是即我非我的人,但既已分立,也便是人類中的人。因為即我,所以更應該盡教育的義務,教給他們自立的能力;因為非我,所以也應同時解放,全部為他們自己所有,成為一個獨立的人。"魯迅先生的話正表達了上述這樣二種現代兒童觀:子女既是我的孩子,又不完全等同於我,他從母體出來後,已與母體分開,成了人類中的一個獨立的人。因為他還是我的孩子,作為父母就有教育他的義務,而這種教育主要是教他自立的能力,因為他不等同於我,所以要解放孩子,使他們完全成為獨立的人。

中央電視台的《動物世界》曾把鏡頭對準了動物的母子關係。

母獅按照自然的法則對幼獅奉獻關愛,但是對幼獅從不過分嬌縱。幼獅剛蹣跚舉步,母獅便讓他體驗生命裏的第一步--邁向自立的大道。幼獅哭也好,長籲短歎也好,都無法消除饑餓,所以它必須鼓起勇氣,迎接生存的考驗。山路陡險,幼獅一次又一次地跌落山間,可是它毫不氣餒,執著地、拚命地爬起來,一步一步向前走,最終學會了生存。獅子的雄壯便是這樣養成的。

其實,隻要你稍加注意,就會發現孩子從小就有獨立的願望。兩三歲的孩子常常會對母親說:"我也能幹"。上了學的孩子更常常希望有更多的獨立做事的權利。

一個小學生在給媽媽的信中強烈地表達了這樣的願望:"媽媽,請把書包給我,我自己能背。盡管我的肩膀柔嫩,但應該擔負起屬於我的那份責任。媽媽,請撒開你的手,沒有你護送,我同樣能踏進學校的大門。我早已熟悉通往學校的那條小路,也會避讓路上來來往往的車輛。不信,你悄悄隨在我的身後,再送上一程,試一試,就會放心了。"

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能力是生存的需要。動物要學會自己覓食才能在地球上生存下去,孩子要經曆自己獨自處事才能長大成人。雖然,在這些自立的活動中,沒有父母麵對麵的教育,但此前父母對其進行的自主教育已經成為他心靈的堅強支撐。放手讓孩子去做自己的事情吧,相信他們會經風雨、見世麵,在獨立自主中長大成人。

鼓勵孩子去嚐試

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引導孩子發現自我,相信自我,對於孩子以後成功具有重要意義。

一些父母喜歡做"搭救型"父母,他們常常介入到孩子的事情中,替孩子處理各種各樣的事情。他們一次次把孩子從困境中解救出來時,表麵上是在搭救,其實卻在起相反的作用,使孩子永遠不能自己解救自己。搭救者總是在為孩子解決問題,出主意,想辦法,甚至代替執行。這樣並不是鼓勵孩子去發現自己的能力,發現自己動手做事情的意義和樂趣,而是將其限製在某一個層麵停滯不前,使他們失去獲得必要經驗的機會,也喪失了自強自立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