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卡波耶拉(2 / 3)

“Capoeira”這個字有幾種不同的含意,其中一個意義是指森林或叢林中的不毛之地;另一個意義則衍生自剛果文,意指振翅及掙紮,特別是指公雞決鬥的動作。

卡波耶拉以基本的防衛動作“Ginga”為基礎,雙腳前後弓箭或左右張開,手則在前抵擋保護,乍看可能會質疑這些簡單、大多屬防禦的動作會有多少運動效果,其實,光是Ginga的架式擺出來,左右來回動就能感覺大腿使力,加上老師編排的整套有氧動作,運動效果其實不亞於熱門的拳擊有氧或BodyCombat。

卡波耶拉除了對下半身屁股、腿有運動效果,腰、腹、背核心肌群也是關鍵,因為卡波耶拉的踢腿動作與拳擊有氧不同,像回旋踢卡波耶拉的髖關節就不打開,比拳擊有氧的踢法困難,必須身體先走、才能帶動腿轉踢,如果腰腹不夠力,根本踢不起來,地板動作也必須腹部有力才做得到,而非光靠手支撐。

卡波耶拉的趣味之處,就在於與音樂的結合,教練甚至會現場用琴、沙鈴舞動節拍,隨音樂的節奏快慢變化動作,對基本的攻擊、防禦動作有概念後,最後大家圍成圈圈,兩個兩個在不能接觸的原則下互動,你攻、我防,也讓課程更好玩。

音樂為卡波耶拉重要一部分,當時把音樂加入就是為了讓主人相信他們在唱歌及跳舞。音樂由樂器及歌唱一起構成,節奏可從慢(安可拉)到快(大聖本圖),歌詞可以是一個故事,故事的主角可以是一個洗衣婦女或是一個卡波耶拉的名人,有時也可能是失戀悲詞或是日常生活的一些小事。音樂的節奏是由貝林報(Berimbau)來控製,節奏改變的時候歌詞也會改變,比如他們看到警察來的時候,就會改用騎兵隊的節奏,並利用暗語含蓄的作為通知。

貝林報是用一根木棍加上一線鐵絲,再與作為共鳴的葫蘆弓型部分組成的樂器,有分高、中及低音的宮伽(Gunga)。有三種主要的樂器:Berimbau(百靈寶),Pandeiro(潘得落)和Atabaque(阿他巴克)。

巴西政府對卡波耶拉舞的禁令一直延續到1930年帶時才結束,而帶領卡波耶拉運動重見天日的,是備受推崇的卡波耶拉宗師賓巴師父(MestreBimba,Bimba是當地語言中小男生的外生殖器之意)。賓巴在1937年時受邀在巴西總統麵前首度公開地表演這種舞蹈,並在之後獲準成立巴西的第一所卡波耶拉學校。自那時起,卡波耶拉從一種受打壓的地下活動突然躍升為巴西的國家運動,並迅速地散播到世界各地。賓巴所建立一係列係統化的卡波耶拉教育方式,對於推廣與延續整個卡波耶拉社群有莫大的貢獻,被譽為是現代卡波耶拉之父。

1942年時,另一位著名的卡波耶拉宗師巴斯奇亞師父(MestrePastinha)在巴伊亞(Bahia)開創了第一所安哥拉卡波耶拉(CapoeiraAngola)學校--安哥拉卡波耶拉運動中心(CentroEsportivodeCapoeiraAngola)。雖然巴斯奇亞並不唯一一個“開創”安哥拉卡波耶拉這流派的人,但通常提到誰是現代安哥拉卡波耶拉的祖師時,還是會將這頭銜歸功於他。

基本動作

Ginga

Ginga勁戈[1](發音:jinga。字麵意思:前後移動;回轉).勁戈是卡波耶拉的基礎動作。該動作在安哥拉(Angola)卡波耶拉和瑞吉歐內(Regional)卡波耶拉中的形式有所不同。在安哥拉係統中,勁戈是非常自由和個性化的,但在瑞吉歐內係統裏,則是比較固定的形式但仍允許個人風格的發揮。在兩個體係中的動作內容都是:兩腳大約與肩同寬分前後站立,類似於中國武術動作中的“弓步”,但後腿不應繃緊以保持彈力,兩腳以一定節奏不斷交替變換位置,從垂直地麵的方向看,形成了三角步的步法。

在勁戈中可準備其他動作:躲藏,閃避,佯攻和進攻。它可使卡波耶拉武者保持不間斷的運動,使他們成為令人頭痛的對手。

身體的其餘部分也會牽涉入勁戈:手臂:協調動作(以保護身體不被攻擊),軀幹:(許多核心肌群會參與,不過取決於個人的風格),身體的傾斜(與腳一起前後移動;身體向後可以避開攻擊,向前則可以創造攻擊機會)。整個的動作節奏應跟隨鼓點(bateria,巴特落)。勁戈也被認為是卡波耶拉的招牌動作,很少有武術像卡波耶拉那樣通過勁戈進行固定的節奏運動。一個例外可能是朝鮮半島獨有的武術“跆跟”。

Cadeira卡代拉

卡代拉是勁戈動作中雙腳並立(馬步)的姿勢,其實是勁戈的基礎。取決於不同卡波耶拉流派而有所不同,常常是較低的蹲立位置.一隻手保護麵部另一隻手臂伸展保護身體另一側。由於采用較低的蹲立所以身體在腰部略彎,主要的核心肌群都參與了維持平衡(所以做的時間長了會很累)。從這動作可以毫無困難地轉入所有的攻擊,移動,防守動作,包括:巴蘭薩(倒立),阿烏(Aú)(側手翻),奇達-德-瑞(quedaderins),馬代落(martelo),瑞斯特夏(resistência),等等。這個動作也可以叫做‘帕雷落(parlelo).

Aú(阿烏,側手翻)

阿烏(Au)是卡波耶拉裏對通常被稱作側手翻一類動作的術語。與傳統的側手翻或側空翻略有不同。阿烏的基本形式,通常是比較緩慢的過程,手臂和腿部彎曲以保持較低的投影。背部也可彎曲以進行腿部攻擊。由於卡波耶拉武者在倒立的時候要冒被踢擊的危險,所以總是盯著對手而不是看著對麵。卡波耶拉武者也可以將側手翻與其他的攻擊動作組合起來,包括AúMalandro(阿烏-馬蘭多)AúBatido(阿烏-巴提多,單手側翻踢擊)。在動作的中途有時會停止住以通過側手翻轉入倒立姿勢,這樣可以實施各種變化的動作。阿烏的變種包括:

●阿烏-阿貝爾多從閃避動作厄斯奇巴(esquiva)開始,不用做防守的那一隻手臂在頭上沿運動方向成弧形,同側的腿完全伸展離開地麵,躍起並提供動量。之後手接觸地麵放在身體的另一側,彎曲手臂通過肘部支撐兩腿越過頭頂時身體的重量。在翻轉的時候,身體應該完全打開並伸展。兩隻腳先後落地。一旦手臂不再需要支撐身體的重量,就應該立刻抬起以進行保護。

●阿烏-巴提多(AúBatido)是阿烏(Aú)的變種,隻用一隻手支撐,且髖部扭轉兩腿分開。看起來像是倒立的戰錘(martelo)(卡波耶拉裏的另一類動作,見下文)。在這個動作過程中,一隻手保護頭部另一隻手主要地是支撐身體。阿烏-巴提多的字母意思是“中斷的側手翻”。這是一個防守動作,當一方想做側手翻而另一方攻擊時(通常是用卡巴薩達,用頭部撞),阿烏-巴提多就派上了用場,在對方攻擊之前就出其不意地先攻擊。這個動作在特技表演中也很常見,並且,在霹靂舞(breakdancing)中通稱為L型踢。該動作在不同的流派中也有不同的名稱,包括BeijaFlor(蜂鳥,字母意思為“吻花者”),Leque(扇),AúQuébrado(也是“中斷的側手翻”之意),AúMalandro(狡猾側手翻),AúAmazonas(“亞馬遜側手翻”或“亞馬遜的”).

●阿烏巴特恩多(AúBatendo)-一種相似的招式,除了手一般是保持接觸地麵且在踢的過程中翻轉是連續不停頓的

●阿烏-菲沙達從防守動作厄斯基巴(esquiva)或內伽提瓦(negativa)開始不用做防守的那一隻手臂在頭上沿運動方向成弧形,同側的腿完全伸展離開地麵,躍起並提供動量。之後手接觸地麵放在身體的另一側,彎曲手臂通過肘部支撐兩腿越過頭頂時身體的重量。在翻轉的時候,身體應該收縮並最大限度地進行保護。兩隻腳先後落地。一旦手臂不再需要支撐身體的重量,就應該立刻抬起以進行保護。最後的動作是回到閃避(esquiva)。

●阿烏-斯-茂不用手做支撐的阿烏(Aú),即側空翻。可以很帥地躲開下盤掃踢如哈斯代拉(rasteira)或班達(banda)。巴蘭薩一連串從一側到另一側的假動作可以欺騙對手,破壞他們的時機,並且使他們更難跟蹤運動軌跡。有些類似速滑選手,在勁戈(ginga)的過程中通過小幅度的橫向側擺,身體的重心快速地從一隻腿轉換到另一隻,手臂的動作也是同樣進行。巴蘭薩通常用在向前移動的勁戈(jinga)動作之後,如卡巴洛(cavalo)。其他的卡波耶拉招式,所有的踢法,手部攻擊和頭撞動作都可以通過巴蘭薩出其不意地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