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夥計!你好,我叫特雷西!來自南美!我會打敗你的!”叫特雷西的南美人自我介紹道!雖然話有點衝,但微笑著露出的那一口大白牙,還是能讓人感覺到他的直爽。
白胖子並沒有因為特雷西的話而生氣,而是微笑著說道:“你好,我叫白飛雪,本地人。你想打敗我可沒那麼容易!”
特雷西露出陽光笑容,甩著頭上的滿頭雷鬼辮子,笑著說道:“我知道你很厲害,我看過你的比賽,但是我的卡波耶拉很厲害,用你們華夏的話來說就叫我也不是吃素的。”
“嗬嗬!”白胖子笑笑沒說話。
這時,主持人那極具挑逗氣氛的話想了起來:“先生們,女士們,歡迎大家來到無限製綜合格鬥大賽,賽程過半,現在的比賽可以說是一場比一場精彩,無論你錯過哪一場,都是你們的損失。今天這場比賽的選手一位大家已經非常熟悉,就是本市的功夫熊貓--白飛雪,非常年輕的一位選手,還隻是一位高中生,但實力不容小覷,是絕對的黑馬。”全場掌聲雷動,伴隨尖銳的口哨聲。
“還有一位是來自南美洲巴西的特雷西,擅長的是巴西所特有的卡波耶拉,很多人肯定不太了解什麼是卡波耶拉,其實我也不太懂,不過沒有關係,大家可以看大屏幕,上麵有關於卡波耶拉的介紹,為大家科普一下。”
卡波耶拉(Capoeira),也叫卡迫威啦,華夏國稱為巴西戰舞,是一種16世紀時由巴西的非裔移民所發展出,介於藝術與武術之間的獨特舞蹈。雖然已經存在數百年,但一直到1930年代以後卡波耶拉舞才正式地被允許在民間習授流傳,由於這種舞蹈起源於非洲卻又融入了相當程度巴西本土原住民的文化特性,因此被認為是巴西最重要的本土文化象征與國技之一。
由於最早是以口述曆史的方式代代相傳,“Capoeira”這個名稱的由來與舞蹈的起源,早已在時間的洪流之間遺失了。關於其命名的解釋眾說紛紜:一些巴西的學者認為它源自巴
巴西當地原住民圖皮人(Tupi)的語言中,農人要進行火耕時將森林用焚燒或砍伐的方式所辟出的林間空地,這可能與奴隸在逃亡時,在森林中的臨時聚居地有關;在葡萄牙文中,這個字意指大型的雞窩或其他鳥類居巢,可能是用來暗喻進行奴隸買賣時,用來囚禁貨物的設施;著名的剛果學者奇亞·布恩賽奇·伏奇奧博士(Dr.K.KiaBunsekiFu-Kiau)則認為“Capoeira”一詞其實源自剛果語(Kikongo,剛果的官方語言之一)中的“Kipura/Kipula”這個字,意指拍翅、跳躍、掙紮、鞭笞——這些全都是兩隻公雞在相鬥時所做的攻擊與回避動作,因此他認為這個字應該是泛指所有以鬥雞的技巧為基礎所衍生出的打鬥方式,非常符合卡波耶拉舞這種兼具舞蹈與武術用途的表演動作,因此也有人將“Capoeira”譯為“巴西戰舞”,或因為其技擊型態多以腿部攻擊為主,而稱之為“巴西腿法”。
在16世紀時,葡萄牙人自西非地區大量引進了黑人奴隸到南美洲,而被運往巴西的人數就占了移入人口約42%的比重。在這些被送到巴西的人口之中,來自安哥拉、剛果與莫桑比克等地的班圖族占了很重要的比例。這些非洲來的新移民將他們在家鄉的宗教信仰與文化傳統帶到新世界,但由於擁有他們的葡萄牙主人蓄意地壓製,許多活動是無法明目張膽地舉行。有說法認為卡波耶拉是在這種環境下生成--奴隸們表麵上是進行這種舞蹈作為信仰儀式,但暗地裏卻利用它來練習武藝,以求有朝一日能用來對抗奴役他們的主人。有說法認為卡波耶拉是源自這些非洲黑人們在短暫逃離他們的葡萄牙奴役者之控製時(1624年至1630年間,荷蘭入侵巴西,造成許多巴西的農場或甘蔗園停擺,大量奴隸逃入鄰近森林地區),在森林的藏匿處中以部落般的型態聚居,並且開始練習發展一種可以抵禦葡萄牙人進攻的徒手武術。
1888年巴西的奴隸製度廢除以後,許多被解放的奴隸恢複自由身份並湧入巴西的主要大城市,但卻因為找不到適當的工作而加入了幫派組織。在這些組織中他們繼續練習卡波耶拉舞,但卻轉為犯罪或反政府活動的用途,因而成為令當局非常頭痛的問題。這樣的情況導致新成立的巴西共和國當局在1892年時製定的新憲法中,加入了禁止卡波耶拉這種活動的規定,違犯者會被處以非常嚴重的刑罰。
然而,政府的禁令並沒有令卡波耶拉消失,隻是轉為地下化而已,這樣的背景因素也造成了另一項卡波耶拉活動的傳統--為了避免警察與官方的追緝,卡波耶拉的參與者(葡萄牙文中稱為capoeiristas)在活動時通常不透漏自己的真名,而是改用“昵稱”互相稱呼。這樣的傳統一直到今日都還繼續使用著,當卡波耶拉舞者通過受洗儀式(葡:batizado,類似其他武術中的升等測驗,但不同的是batizado是一種慶典儀式而非測驗)正式入門時,他們會得到屬於自己的專用昵稱。
正因為卡波耶拉把武術融合在舞蹈裏,是“舞”也是“武”,這種格鬥術,正在全球蔓延。
卡波耶拉一般是在輪圈(roda,發音ho-dar)內完成的。輪圈(roda)由演奏樂器,唱歌並合拍鼓掌的所有參與者圍成的圓圈。roda意為輪子,它不僅象征著圈子的形狀,同時也意味著參與者連續周期性的交替參與,對歌曲的響應和快速的空中旋轉與翻轉。
在卡波耶拉中,練習者運用大腦的機智和身體的敏捷與其他參與者進行身體的對話。踢腿,翻轉,旋轉和優雅的移動都是對話的一部分並且整個表演都是在輪圈參與者的演唱和百靈寶及其他樂器的陪伴下完成的。
卡波耶拉的發展已有數百年曆史,因此發展出許多風格與重點互異的流派,是理所當然的現象。雖然,如此的劃分並不見得能完全解釋各派表演方式的異同,也存在有許多風格比較不明確的混種表演方式,但一般來說,現代的卡波耶拉大致可以分為下列幾大流派:
安哥拉卡波耶拉
安哥拉卡波耶拉(CapoeiraAngola)的命名來源不是很明確,但一般認為,此名稱應該來自於當初被運送至巴西的非洲人裏麵,為數不少的安哥拉班圖族人。安哥拉卡波耶拉通常被認為是一種較正統的卡波耶拉,通常會使用比較慢,比較低姿態、隱動微妙的動作,以比較近距離的方式讓兩名舞者互動。安哥拉卡波耶拉比較注重卡波耶拉舞的宗教性,與正統舞步的傳承。不過,雖然傳統的慢速舞步在此流派比較常見,但也存在有使用節拍快速的音樂、非常有律動感的安哥拉風格跳法,差異性比較大。
耶吉歐納卡波耶拉
耶吉歐納卡波耶拉或“區域性”卡波耶拉(CapoeiraRegional,regional在葡萄牙文中也是代表“區域性”之意)是一種比較新式、比較武術取向,由賓巴師傅開始倡導的改良式卡波耶拉舞。賓巴師父利用這樣的改良將卡波耶拉變成一種比較能廣為一般民眾所能接受、具有主流風格的運動方式,也希望能透過這方式盡量減少地下幫派時代卡波耶拉給人的壞印象。雖然耶吉歐納卡波耶拉偶爾也可以像安哥拉流派那般,搭配比較慢的音樂來表演,但一般來說此流派還是以非常快、較具有韻律感的方式來進行。不過可能讓大部分的人感到意外的是,耶吉歐納卡波耶拉並不像想象中那般,有很多花俏的表演性動作,相反的,它的本質其實是一種戰鬥用武術。
另外一個可以看得出耶吉歐納卡波耶拉之武術取向的特色,在於此流派擁有類似其他武術(如跆拳道、空手道)在使用的升級係統。此派的參予者通常會佩帶一條當作腰帶用的彩色繩子,稱作“corda”或“cord?o”,來辨識他的等級。
當代卡波耶拉
當代卡波耶拉(CapoeiraContempor?nea)並不真的是一種流派,而是泛指一些同時融合安哥拉與耶吉歐納風格,甚至混入其他當代舞蹈與音樂元素的混種卡波耶拉舞,通常不同的團體擁有自己不同的詮釋方式,有些非常新進的團體,甚至將卡波耶拉轉變為一種注重花式技巧的運動風格,而非傳統的文化表達活動。一些現代流行舞蹈,例如霹靂舞(Breakdance),就被認為可能是源自或至少融合了部份卡波耶拉舞的概念,逐漸轉變而成。
卡波耶拉是由巴西的非洲奴隸在四百年前所發展出來的一種武術,到了1970年代才開始在國際間廣為流傳。
卡波耶拉是一種非洲與巴西文化結合的武術形式。從十五世紀,由送往南美洲的西非奴隸發展,其中有將近一半流傳至巴西。這些奴隸之所以發展出卡波耶拉這樣的武術,目的是想藉此保存隨他們遠渡重洋的文化與宗教。事實上,卡波耶拉的背後正代表著非洲奴役和壓製的血淚史。
隨著奴隸製度的廢除,這些生活在巴西的非洲奴隸因為長期失業的關係,輾轉加入甚至組織了幫派。卡波耶拉這項武術也因而與犯罪或反政府等活動劃上了等號,而在1892遭禁。練習卡波耶拉也因此成了地下活動,一直到了1937年,巴西總統欣賞過卡波耶拉的表演後才下令允許設立第一所傳授卡波耶拉武術的學校。自此之後卡波耶拉便成了巴西的國家運動,更在1970年代間,迅速風靡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