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經濟條件越來越好,家長都會給自己的孩子零用錢,但是孩子會花這些錢嗎?有人曾說過,零用錢是孩子學習消費的“學費”,這句話真是貼切。其實花錢也並不是件簡單的事,從分析需要、節製欲望到收集資訊、選擇商家、比較商品的質量與價格,再到討價還價、找零核對。孩子在花零用錢的過程中,其實可以學到的很多東西。所以,聰明的父母不會一味限製孩子用錢,而是教會孩子該如何花零用錢。
小濤是個學習成績優秀的孩子,由於家庭條件不錯,所以媽媽對孩子的零花錢管理得非常寬鬆,這讓他從小養成了花錢無度的習慣。每次上街,隻要喜歡的東西小濤就往家裏搬,一個月要問父母要好幾次零花錢。但究竟花了多少錢,它們都用在了什麼地方,小濤自己也說不清楚。
“花錢無度”的男孩對金錢沒有具體的概念,手裏有錢就花掉,花完就伸手向媽媽爸爸要,全然不知道所買的東西究竟實用與否。針對男孩的花錢無度,媽媽可采取“定期定量發工資”的策略,並且申明平時不再隨要隨給。媽媽還可幫兒子建立小賬本,以確定零花錢用在了什麼地方,大人定期做“財務審核”,讓孩子管理自己的零花錢。
第一,男孩的零用錢該如何給。
男孩年齡越小,計劃與控製的能力相對就越差,因此,給零用錢的間隔也應該越短。比如說,10歲以下的男孩,可以一周給一次零用錢,而10歲以上的男孩,可以酌情半個月或一個月給一次,直到延長到一學期給一次。而且零用錢的發放最好是定時定人,比如固定在每周一發放,就好像成人工資的發放一樣。在這個時間發放,可以避免周末發放迅速赤貧的現象出現;還有是要定人發放,這樣可以防止重發或孩子冒領的情況。再一個是零用錢的數目。這也是媽媽們頭疼的問題,給少了怕兒子不夠用,給多了怕兒子亂花。因此零用錢的數目應酌情而定,要考慮到零用錢將要涵蓋的消費項目,考慮到父母的經濟狀況,考慮到市場行情,還要考慮到兒子的年齡水平。專家建議,10歲以下男孩的零用錢,可以不包括日常的生活消費,比如車費、飯錢等;而7歲以下的男孩,則最好保證每周的零用錢不超過5元。對零用錢的發放,也可以效仿成人工資薪酬的結構,可以由基本工資與額外的獎勵與報酬構成。除每周固定給兒子一些零用錢外,他還可通過家務勞動或出色表現,獲得報酬或獎勵。這樣,他就會逐漸領悟到,隻有靠勞動與努力,才能賺到更多的錢,明白世上沒有白吃的午餐這個道理。
第二,教男孩零用錢該怎麼用。
當兒子花錢買東西的時候,媽媽也要教會孩子審慎決策,形成理智的消費觀念,培養男孩基本的消費能力。比如,教他按需消費,該花的錢要花,而不該花的錢要省。有的男孩拿到零用錢後想買什麼就買什麼,這樣隻會形成錯誤的消費觀和金錢觀。媽媽應該幫助兒子分析哪些是他必需的,而哪些又是可有可無的。這樣,就可以向兒子傳遞良好的生活理念。比如讓他明白商品是買不完的,必須學會理性地取舍,在滿足了一部分願望的同時,還需節製其他的欲望;讓他明白個人的財富就像地球上的資源一樣,都是有限的,所以能省就省,要把更多的錢用在刀刃上。
當男孩花錢買東西的時候,媽媽還要教他學會比較與選擇。男孩通常拿了錢就往商店衝,找到商品付錢,而不懂得比較質量的優劣與價格的貴賤。一些大一點的男孩,也許懂得比較與選擇,但大多都不能價格和質量兼顧,要麼不顧價格,一味追求品牌,要麼盲目省錢,不看質量。對此,媽媽可以在帶著兒子逛超市時,在琳琅滿目的商品陳列架前貨比三家,比較貨品的質量與價格,讓兒子從中學會綜合權衡。
另外,現在的男孩大多不懂得討價還價,通常商家出多少價,他們就出多少錢買,這樣吃虧的就是孩子。其實討價還價是一個有趣的心理遊戲,讓他學會討價還價,就是告訴他商家的出價與物品的實際價值之間是存在差距的,他現在懂得了這一點,以後就能避免“吃大虧”。而且通過和商家的一番討價還價,無形中也提高了男孩的語言表達能力,可謂一舉多得。
第三,讓男孩明白錢還可以做一些更有意義的事情。
比如,媽媽可以教兒子將自己的零用錢捐贈給一些災區或是希望工程的孩子,讓他奉獻一點愛心。當他掏出自己的錢時,他會麵臨得與失的權衡與選擇,這時無論捐多捐少,都是一次愛心的洗禮。這種愛心教育對男孩將來的成長和發展也極有幫助。
10.培養男孩節儉的好品質
勤儉節約是國人的一種傳統美德,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小到一個人、一個家庭,大到一個國家、整個人類,要想生存,要想發展,都離不開勤儉節約這四個字。可以說修身、齊家、治國都離不開勤儉節約,諸葛亮把“靜以修身,儉以養德”作為“修身”之道;朱子將“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當做“齊家”的訓言。社會發展到了今天,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更是要讓孩子繼承。一定要讓孩子從小懂得,努力掙錢是“開源”的行動,設法省錢是“節流”的反映,巨大的財富需要努力才能追求得到,同時也需要杜絕漏洞才能積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