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培養男孩的紳士風度(3)(2 / 2)

社會公德的主要內容是什麼?媽媽在教育男孩遵守社會公德時應注意哪些問題呢?

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一代又一代的中小學生都接受過以“五愛”教育為主要內容的道德教育。1982年,全國人大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把“五愛”表述為:“國家提倡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的公德”。1986年黨的十二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中再一次重申:“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基本要求,是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而且要求:“五愛”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麵體現出來,包括在“家庭內部和鄰裏之間”也要體現出來。這說明對男孩進行“五愛”教育是所有的家庭義不容辭的責任。家長在對男孩進行“五愛”教育中應該注意把情感教育與理性教育結合起來。

“五愛”突出的是一個“愛”字,有了愛才會在言行中表現出公德品質。可是愛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必須建立在大量感性知識和理性知識基礎之上,正所謂“知之深,愛之切”。比如愛祖國的教育,離不開祖國的大好河山,離不開祖國的悠久曆史,離不開改革開放以來的偉大成就。家長在教育中,要把自己的所見所聞、切身感受充滿感情地講給男孩,而且要鼓勵男孩知道得更多,認識得更深。“五愛”是一個緊密聯係的整體,在教育中要重視這種聯係,提高教育實效。

當然,男孩年齡不同,教育內容和形式應該有所區別。小學三年級以下的男孩,需要直觀、形象、生動的教育。三年級以後的學生喜歡走得更遠,接觸實際更多,而且開始對“字書”感興趣。男孩越大,感情越豐富,渴望實踐,對富有哲理的名言、警句有偏好。家長對男孩的教育必須充分重視男孩的年齡特點,選擇合適的內容和方式。另外,還要教育男孩遵守公共生活規則。公共生活規則是社會生活必需的、最簡單、最起碼的公德要求。

第一,培養男孩要像愛護自己的東西一樣對待公共財物。

教育男孩在外邊要愛護公共設施,保護文物古跡,不亂寫亂刻。跟男孩一起外出時,對那些破壞文物的現象要表示義憤,進行分析批評,不能無動於衷。教育男孩在學校要愛護桌椅、教學器械、體育器材,積極參加維修桌椅等勞動。

第二,培養男孩的社會公德,教導男孩關心公益事業。

公益事業有固定性和非固定性的。“希望工程”、社會福利活動、“春蕾計劃”(救助失學兒童)等是相對固定的公益事業;為患病的人募捐、支援災民、救助遭受不幸的家庭等是非固定的公益事業。家長要與男孩一起為公益事業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要以我們的善良與同情心熏陶男孩,使他們從小有一顆美好的心靈。如果認為公益事業“事不關己,高高掛起”,采取不聞不問的態度,將會給男孩心裏埋下不良的種子,家長都期望年輕一代成為文明、善良、有高尚公德的人,而實現期望就要從現在做起,從我做起,從每個家庭做起。

第三,教育男孩遵守公共秩序。

教育男孩在公共場所自覺遵守各種規章製度和紀律。在影劇院、體育場、公園、圖書館、商店、公共電汽車上,一定按規定辦事,不為個人利益破壞規定。尤其是看到有人破壞規定時,不要出於從眾心理也跟著去做,應該勸阻那些違規的人。

第四,教育男孩維護公共場所衛生。

現在,有些人不講公德,隨地吐痰,亂扔紙屑煙頭,亂潑髒水,甚至公然破壞環衛設施。要教育男孩分清是非,絕不能做這種不文明、不道德的事情。當發現男孩出現這方麵缺點時,要及時指出並立即糾正。教育並支持男孩積極參加大掃除和保護環境的各種公益活動,有機會時跟男孩一起參加,對男孩最有教育作用。

第五,讓男孩關心公益事業。

關心公益事業的最基本表現是助人為樂。助人為樂是出於單純的善良動機,而不是為了受表揚。社會上許多助人為樂的人都是不留姓名的,應教育男孩向他們學習。

9.幫男孩樹立正確的榮辱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