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2)(3 / 3)

教育專家認為,媽媽陪讀實際上是對男孩學校教育過程的過度參與。陪讀雖然可能有利於男孩學習成績的提高,但會削弱學校教育的功能,而帶給男孩更多的是負麵影響。比如14~18歲的男孩,中學時代正是男孩的人格形成和個性發展的時候,媽媽陪讀不僅弱化了男孩獨立生活的能力,也弱化了男孩今後麵對人生挫折的應變能力。媽媽陪讀不僅讓男孩失去了本來不多的鍛煉機會,也極易讓男孩養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不良習慣,使男孩在生活和精神上都長期依賴父母,成為一個永遠也長不大的孩子。

培養男孩的獨立性,特別是學習上的獨立性,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入手:

第一,要教育男孩學會動手。

現在,有許多媽媽把男孩能做的事都給包辦了,不給孩子提供獨立解決問題的環境,剝奪他們自我發展的機會。如果沒有獨立做事的習慣和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怎麼能談得上創造性的培養?因此,媽媽要從替男孩做事,變為指導他自己做事,逐步使他能夠自己獨立完成一些事情,並且養成一定的自律性;媽媽應該當“向導”,指導男孩獨立地跨越障礙,獨立地思考問題,甚至吃點苦頭,使男孩依靠自己的能力進行調整和完善,逐步具備獨立解決困難、處理困難問題的能力。動手能力是創造力的組成因素。男孩上學時,尤其到了中學階段,應該爭取多動手。媽媽應鼓勵他動手做實驗,動手製作,動手發明創造一些作品。

第二,要教育男孩學會讀書。

媽媽不能隻滿足男孩學會,而更要教男孩去學,雖然兩者僅僅隻是詞序的不同,但它卻反映出兩種不同的素質。楊振寧博士在談到自己成功的秘訣時說:“我到芝加哥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學到一種與中國完全不同的學習方法。老師要你注意的不是最高原則,而是一些新的現象,抓住這些現象進行探索、研究、歸納和總結。”我們不是要削弱基礎知識的學習,而是希望男孩能掌握不斷自我學習、自我完善的工具。學會如何學習遠遠比掌握死板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無窮無盡的,隻有掌握學習方法,才能在一生的發展中不斷地充實自我。正所謂“授之魚不如授之以漁”,也正是體現了掌握技能比單純獲得成果更有意義。

英國有位社會學家,曾經調查了幾十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發現這些獲獎者大多認為,孩子在學習期間,最重要的目標技能就是要掌握學習的方法。所謂學習方法,沒有什麼神秘,就是指知道自己怎樣學習效果好。學習方法也是一種知識,也是可以學習的。學習“學習的方法”,是不是聽上去有點別扭?可是學習方法實在是很重要,就好像一個獵人到森林裏去打獵,要準備獵槍和幹糧。如果一個學生隻知道一般的知識,而不懂得怎樣學習知識,那就像獵人走進森林,隻帶幹糧沒帶獵槍一樣。沒有獵槍,幹糧帶得再多,最終也會消耗殆盡。但是如果有一支獵槍,並能運用自如,那麼還愁沒有獵物嗎?

在一個知識的總量龐大無比,增速驚人的時代,我們現在和未來學習的成敗絕不僅僅取決於勤奮、刻苦和耐力,也不單純與花費的時間、精力成正比,更主要的是要有學習效率。效率從何而來?愛因斯坦的公式“W=X+Y+Z”給了我們啟示。這裏,W代表成功,X代表勤奮,Z代表不浪費時間,少說廢話,Y代表方法。正確的方法可以對學習活動的成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第三,要教男孩學會思考和辨別。

科學思維是發明創造的“向導”,離開了這個“向導”,就有可能被偽科學鑽了空子,就可能分不清什麼是科學,什麼是迷信;什麼是科幻,什麼是神話;什麼是真實,什麼是魔術。綜觀諾貝爾物理獎、化學獎得主的事跡,有許多人是憑著直覺確定主攻方向的,但這種直覺是建立在嚴密的科學思維方法的基礎上的。作為男孩的媽媽,從小應該教育男孩學會分辨什麼是科學,什麼是偽科學,以免把大量的精力浪費在無效的努力上。男孩的創造性的培養與家庭環境和氛圍有密切關係。隻有保持家庭成員之間的和睦相處,平等生活,遇事互相探討,共同商量,有理為正,有理為真。男孩在平等的氣氛中長大,沒有拘束和壓力,才能有開放的思維,愉悅的心境,不時閃爍出創造的思維之光。家庭不僅是開發孩子創造力之源,而且在開發孩子創造力中有著特殊作用。人世間父母對子女最親密的愛,子女對父母由衷的特殊情感進而轉化為最直接、最有力、最有權威性的教育力量。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專著、我國的《學記》中有句話,叫做“親其師,信其道”,這就是說教育中要重視情感的作用。

第四,讓男孩獨立地進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