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的想象力主要表現為生動的形象思維和對問題的擴散性思考,比如遇到自己的知識解釋不了的疑問時,在家長不能回答的情況下,他們就憑著爛漫的想像力去給自己“編織”答案,而且男孩還經常站在不同於大人的角度思考問題。
在一本兒童文學書中有一個故事,其內容是這樣的:媽媽正在做包子,5歲的小兒子坐在小凳子上看著。兒子忽然提了一個問題:“星星是從哪兒來的?”兒子注視著媽媽的動作。媽媽揉著麵,揪麵團,開玩笑說:“你說呢?”兒子看媽媽揉了好一陣子,她突然說:“我知道星星是怎麼做出來的了,是用做月亮剩下的東西做的。”這種突發奇想,聽起來很幼稚,男孩卻是很認真的。
男孩的這種想象無疑是探索世界的需要,是男孩主動去思考問題的萌芽,是提高思維能力的極好契機。盡管媽媽最後必須告訴他知識和真理,但培養他想象的主動性卻是必要的。如果媽媽打斷男孩的想象,甚至直接告訴他答案,這無疑阻止了男孩繼續思考,男孩以後遇到問題就隻等著答案了,也不會去想象和創造了。
一般情況下,大致有下麵幾種原因造成男孩喪失想象力,使得男孩越來越沒有靈氣。
第一,標準答案束縛男孩的想象力。
學校和家庭常以死板的標準答案給男孩作評價,壓抑男孩的想象力。有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在某個學校的考試中,有這麼一個問題:“雪化了是什麼?”這個問題對於稍微有點常識的人來說,是很簡單的,但是老師在後來的閱卷中發現,有一個男孩給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答案:“雪化了是春天。”這很有想象力和詩意。然而,這個別出心裁的答案被判為錯誤,原因自然是跟標準答案不符。
第二,媽媽的定性思維影響男孩想象力。
媽媽常常以自己的思維定勢左右男孩的培養方式。某市少兒活動中心創辦了一個想象繪畫班。繪畫班開辦了一段時間後,活動中心為家長們開了一個繪畫成果展。然而沒想到的是,看著孩子們把馬畫成藍色、綠色;把天空繪成五顏六色,家長們生氣了。他們質問校方這是怎麼教的,馬怎麼是綠色的?天空怎麼畫得亂糟糟的?認為這種繪畫班是在誤人子弟,盡管校方再三解釋這是要給孩子一個想象的創作空間,最後班上百分之九十的家長還是讓孩子退了學,讓主辦者哭笑不得。至少,這些媽媽的固執讓孩子失去一次充分鍛煉想象力的機會,媽媽的這種思維不變,以至孩子也極可能變成與他們一樣沒有想象力的人。
第三,媽媽經常用打罵或者暗示性的語言毀滅男孩的想象力。
比如,“別亂想了”、“你真笨”等話語都會毀滅男孩的想象本能。因此媽媽要充分發掘男孩的想象本能,媽媽必須站在男孩的心理的角度去教育引導他。
男孩具有愛想象的天性,隨著教育理念的更新,許多媽媽也都知道培養孩子想象力的重要性,但是,並非孩子的所有想象都是有益的,需要媽媽用心甄別。隻有建立在正確的認識上,才能更科學有效地引導孩子的想象天賦和創造力。那麼,媽媽應該怎麼看待孩子的想象力呢?
第一,媽媽要看孩子的想象是屬於有意想象還是無意想象。所謂有意想象是指為了某種目的而想象,或孩子為了創造某樣東西而進行的想象,比如男孩的繪畫。男孩的有意想象還表現在方向性上,比如男孩喜歡用泥塑或堆積木來表現自己的興趣,那麼他的想象會圍繞著他的興趣進行。有意想象是孩子智力和創造力的一部分,它需要媽媽的誘導和男孩的努力。無意想象則相反,無意想象就是個人的幻想,信馬由韁,比如男孩某天看到一種玩具,於是就幻想自己得到這個玩具後是一種什麼樣的情景。這種想象也是孩子特有的心理活動,但過多的無意想象對男孩的智力發展沒有用處,因為這種想象不是一種創造,沒有創新,也不需要花費努力。總之,想象是否有益就是看孩子的想象有無創新意識,有無顯現出獨特的方式。
第二,媽媽要看男孩的想象動機是什麼。有些男孩是因思考而進行的想象,那麼他的動機就是純粹的、積極的,想像力的發揮就是自然和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