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媽媽如何當好男孩的老師(6)(3 / 3)

上海寶山區曾對500個小學生進行調查。結果顯示,低年級學生27%不會洗臉,37%不會穿衣服,66%不會掃地,94%不會整理書包;中年級學生89%不會刷碗,87%不會整理房間;高年級學生93%不會燒飯,97%不會釘紐扣。近年來,隨著家庭物質生活條件逐漸優裕,對獨生子女寵愛、偏愛、溺愛的風氣也在逐漸擴大。父母們把這視為對孩子無私的愛。實際上,看看“溺”字的寫法,當“愛”泛濫成災,如水一般淹沒了孩子,那麼孩子得到的隻是一個“弱”字。

首先,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很差,不能很好地照顧自己,自我服務意識差,個人生活料理不好,勢必給今後的學習、生活帶來太多不便。

大學新生入學,我們會看到龐大的送親團,幫孩子拿行李、辦入學手續、收拾床鋪都是司空見慣的。近兩年,竟然還出現了到大學報到時帶保姆的現象。為什麼?孩子的生活無法自理啊!

大連曾有一個高才生叫小強,從小到大,小強一直是父母和老師的驕傲。去年,他如願考進了大連市最著名的全國重點大學。剛入校不久,就趕上香港某高等學府到大連來選拔人才,他以優異的成績成功入圍。

美滋滋的小強正準備投身學習中時,卻遇到了新的難題。香港天氣較熱,衣服幾乎一天一洗,可小強長到19歲,連襪子、內褲都未動手洗過,一直是由母親“包幹”,不會洗衣服的小強隻能穿著有汗味的衣服上課,常常遭到同學的冷眼。

同學們的課餘時間安排得十分豐富,可是沒有其他興趣愛好的小強隻喜歡呆在屋子裏研究書本。時間一長,小強覺得自己什麼都不行,開始變得自卑、自閉,整天把自己關在宿舍,即使父母打來的電話也無心接聽。4個月後,父母感覺到兒子有些異樣,將情緒低落的小強接了回來。經過大連市第七人民醫院(心理醫院)醫生診斷,小強得了抑鬱症。

其次,對孩子心理發展不利。他們會認為父母什麼都包辦是理所應當的,我的衣服就該媽媽洗,我的事情就該別人做,漸漸把自己當成了“小皇帝”。如此形成隻為自己著想的自私心理,缺乏愛心和責任感。

一位媽媽深愛自己的孩子,平時可以說在孩子身上傾盡了心血。可是有一天她生病了,躺在床上動不了。孩子放學回來,一個勁喊著餓了。她爬了幾次都起不來,就對孩子說,拿點錢到外麵買點吃的吧,媽媽做不了了。沒想到孩子很生氣地一甩手:“憑什麼不給我做飯?不行!”媽媽傷心地淚流不止,孩子怎麼能這樣對待愛她的媽媽呢?這都是嬌慣溺愛帶來的後果。

媽媽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上,有照顧和撫育孩子的義務,你可以將自己的生活經驗提供給孩子,但是千萬不可以代替本應由孩子去做的一切。孩子是要走向未來的,而未來的社會是能力型的社會,孩子的生存能力、語言交際能力、自學能力、身心自我調節能力等決定著他未來的發展。

這諸多能力從哪裏來?從實踐中來,從生活實踐、交往實踐、學習實踐中才能獲得。所以,當孩子一點點長大,我們要適時放手,讓孩子去做他們該做、他們能做、他們願意做的事情。沒有一個人天生就什麼都會做的,作為父母不能出於疼愛孩子舍不得孩子的心理,包辦代替一切;也不能認為孩子小,不用著急,長大了自然就會了,而不給孩子做的機會;也不要怕孩子做事太慢或者做不好……讓孩子學會照顧自己,打理自己和家人的生活,是孩子學習的一門課程。如果您真正愛孩子,那就讓孩子每天堅持做力所能及的家務,不要做孩子的保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