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典型的“老母雞”式的教育。中國有個傳統的稱謂,稱照看小孩的保姆叫“看孩子的”。這個“看”字,一下子勾畫出今天許多年輕媽媽的形象和作用。孩子是需要照看和管教的,但不是要我們寸步不離地看著,事無巨細,什麼都管。許多年輕的媽媽,自己勞累一天,還要看著孩子寫作業,看著孩子洗臉洗腳,看著孩子穿衣吃飯……看孩子這不順眼,那不順眼,於是整天嘮叨個沒完。看得孩子很煩惱,看得自己很累很累。其結果呢?孩子覺得媽媽不信任自己,十分反感;母親覺得孩子太不聽話,十分生氣。兩代人的隔閡越來越深。
現代教育提出了少年兒童要掌握“五自”能力,即自學、自理、自護、自強、自律。孩子們知道後,別提多高興了,他們有一種被解放的感覺。有一個男孩寫了一篇作文,題目是《媽媽,鬆開手吧,我願做一隻小鷹》。男孩是這樣說的:“媽媽,請您多給我一點鍛煉的機會吧!我已經長大了,應該學會自己管理自己了。夏天到了,村邊的小河漲水了。我想和夥伴們去遊泳,可您卻說:‘不行!讓媽媽帶你去。自己去,萬一淹死怎麼辦?’看到夥伴們在河中捉迷藏、打水仗的時候,我也想遊過去和他們一起玩,可是您又叫住我說:‘小寧,快遊過來!中間水深,快遊過來!’媽媽,您是知道的,我一直想當個遊泳運動員,您這樣管著我,不讓我鍛煉,我的理想就不能實現。學校要舉行野炊活動,要求每人學會做一樣自己最愛吃的菜。我早已想好了,做我最愛吃的幹煸肉絲。可是我回家跟您一說,您又不同意,還說:“學做飯是女孩子的事,男孩子不學這。”媽媽,您想到沒有,到野炊那天,同學們都做出了味香可口的菜,隻有我一個人不會做,同學們會笑話我的!小鷹和小雞同是從蛋殼裏孵出來的。鷹媽媽知道怎樣教育孩子,讓小鷹在暴風雨中練習飛行,練成了一對堅硬的翅膀;雞媽媽過分疼愛自己的孩子,不準小雞離開半步,小雞就隻能從草垛飛上矮牆。媽媽,請您多給我一點自由,讓我在暴風雨中練習飛翔,做一隻勇敢的小鷹吧!”
我們的孩子,麵對21世紀的天空,他們多麼想展翅高飛,我們當媽媽的為什麼要抱住不放呢?為什麼不給孩子一片蔚藍色的天空呢?有一個男孩參加了學校組織的活動,在零下三四十攝氏度的東北雪原長了一身痱子。原來,這位小營員臨出發前,媽媽千叮嚀萬囑咐,一定要多穿衣服,但沒有說熱了時要脫衣服。這位男孩根本不會照顧自己,在暖烘烘的屋裏也穿著出門時才穿的羽絨衣褲,難怪他熱出一身痱子!你看,溺愛帶給孩子的隻有懦弱和無能!麵對競爭激烈的未來世界,等待孩子的隻能是失敗!那樣,我們這些當父母的,豈不是事與願違,害了孩子,什麼是愛什麼是害,我們每一位愛自己的孩子的年輕媽媽,難道不應該認真想一想嗎?
8.對男孩不利的教育方式
生活中,有的男孩很懂禮貌,見到小區裏的叔叔、阿姨總會熱情地打招呼,而有的男孩總是不懂事,一會兒破壞公共設施,一會兒欺負比他小的小朋友,大人們見到他總會搖著頭說:“太調皮了!”。有的男孩很積極,按時起床、按時完成作業、積極地預習,而有的男孩做事總是很拖拉,遲到、完不成作業。同是幾歲到十幾歲的男孩,在這麼小的年齡就出現了如此明顯的差距,除了性格因素之外,還有哪些因素呢?兒童心理學家指出,除去特殊情況,每個男孩的智力都是相當的,男孩之間因智力引起的差距並不是很大,相反,後天的教育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男孩們的差距。
英國的教育思想家洛克很早就提到過,家庭教育一定要慎重又慎重,不可以掉以輕心,他說:“教育上的錯誤和配錯了藥一樣,第一次弄錯了,決不能指望用第二次和第三次去補救,它們的影響是終生清洗不掉的。”所以,媽媽們在教育男孩之前,確實有必要知道一些常識性的東西,至少應該知道,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正確,教育男孩時一定不要犯哪些錯誤。其實,隻要媽媽們用心觀察便會發現,自己在教育男孩時,經常會犯以下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