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媽媽如何當好男孩的老師(2)(1 / 3)

綜觀古今中外,我們可以發現這樣一個事實:許許多多的名人或成功之士,在他們成功成名的背後都有著一個經典的故事——那就是他們在犯錯時,他們的父母在當時的情景下處理這些事情的方式方法,對他們有著深刻的影響,激勵著他們一生的成長。列寧因為打碎花瓶,媽媽教育他要做一個誠實的人;華盛頓因為砍倒了櫻桃樹,爸爸教育他要做一個負責任的人;無數事實證明:男孩的成長過程就是一個犯錯改錯的過程,而犯錯的過程就是教育男孩的最佳時機。因為隻有在犯下錯誤的同時,男孩才更有可能深刻地去理解更多的人生道理。因此,在教育男孩的過程中,孩子犯錯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孩子不敢麵對自己的錯誤。這時候,媽媽就要幫助孩子去分析錯誤,引導男孩麵對錯誤,最終達到改正錯誤的目的。

第四,帶男孩外出做客時。

亮亮是個不懂禮貌的孩子,媽媽多次教育他待人要有禮貌,但每次效果都不是很明顯。一次,媽媽帶他去參加一個婚宴。宴會結束時,孩子對媽媽的同事說了一句“叔叔阿姨再見”。同事們都稱讚亮亮說:“這孩子真有禮貌。”回來後,媽媽決定利用這個機會對孩子進行教育,便給孩子買了一台“文曲星”。亮亮很驚訝地問媽媽:“媽媽,‘文曲星’我要了這麼久,為什麼今天給我買呀?”媽媽說:“因為今天你很有禮貌,應該獎賞。叔叔阿姨已經給了你口頭獎勵,這是媽媽給你的物質獎勵。”亮亮歡呼著,對媽媽說:“謝謝媽媽!”。媽媽不失時機因勢利導,說:“懂禮貌不但會讓別人很開心,自己也會在別人的開心中有所收獲,以後還要不要做懂禮貌的孩子呀?”亮亮使勁地點頭表示同意。有很多男孩在家很聽話,但是到了客人家,就容易“人來瘋”,放任驕蠻,讓大人很沒麵子。這時,如果媽媽當著客人的麵大聲訓斥孩子,孩子不但不聽,甚至會故意大哭大鬧,弄得大家都很尷尬。因此,要使孩子在別人麵前變得聽話、懂禮貌,媽媽就必須在做客前和做客中對孩子做一些相應的指導,並且在做客後及時對孩子的表現作出評價。此時,無論是表揚還是懲罰,都將給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五,在家待客時。

待客時,是男孩學習待人接物禮儀的最佳時機。媽媽發現8歲的孩子在接受他人禮物時沒有運用禮貌用語,就微笑地對孩子說:“貝貝,你好像忘記說什麼了?”貝貝顯然還沒有意識到自己應該說什麼,這時,媽媽對客人說:“謝謝您送禮物給貝貝,我代貝貝謝謝您!”貝貝聽了媽媽的話,意識到自己沒有禮貌,於是很不好意思地說:“貝貝也謝謝阿姨!”接著在媽媽的示意下,貝貝又對客人說:“阿姨,您熱不熱,我去給您拿杯飲料。”說著便去準備了,完全是一副小大人的模樣。

第六,在男孩對某些事物有濃厚興趣的時候。

媽媽平時對男孩的行為要細心觀察,一旦發現男孩對某一事物特別有興趣,就要及時給予鼓勵和支持,抓住孩子興趣的“閃光點”因材實施教育。這樣做,說不定就會激發出男孩某一方麵的智慧火花,引導男孩沿著自己的興趣走向成功。

大雙和小雙是一對孿生兄弟,他們14歲考入大學,19歲攻讀航天博士,22歲參與國家863課題研究。他們成功的秘訣之一,就是其媽媽抓住了他們的“閃光點”,從興趣入手,培養孩子的學習能力。例如,“二雙”的媽媽發現了孩子對家用電器的濃厚興趣。從此以後,媽媽用心去保護和支持孩子的這種興趣和愛好,“縱容”孩子拆家裏的收音機給孩子做試驗,鼓勵孩子在修水龍頭、馬桶中練習動手能力,等等。結果,哥倆小小年紀就成了遠近聞名的“電器醫生”,並一步一步成長為航天奇才。

第七,在男孩吃飯的時。

許多媽媽都有這樣的感受,平常工作忙,幾乎擠不出時間來教育孩子,於是一日三餐就成了教育孩子的一個好時機。如此一來,隻要一到吃飯時間,家長便開始問功課、查成績、講孩子過錯,常常弄得孩子愁眉苦臉、哭哭啼啼,使就餐籠罩在一種不愉快的緊張氣氛中。

有的男孩說:“我不喜歡在家裏吃飯,一上飯桌,媽媽就問這問那。”

還有一些男孩說:“媽媽老問我考試分數,還說考不到90分就不給我買好吃的。奶奶就不說我,我還是願意在奶奶家吃飯。”

也有的男孩說:“吃飯的時候,媽媽總是說我不喜歡的話題,因此,我每次都吃的特別快,不給媽媽說我的機會。”

教育專家認為“餐桌教育”會給孩子造成心理壓抑和情緒低落,使父母和孩子隔閡加深,從而導致孩子不親父母的尷尬局麵。但是,這並不是說在餐桌上不能教育孩子。其實,吃飯時,媽媽完全可以教孩子認一認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告訴孩子這些菜生的時候是什麼樣子,燒熟了後又是什麼樣子,並讓孩子記住它們的名字。這樣,一邊吃東西一邊學習,孩子會吃得更香。其實,餐桌雖小但意義重大。家長如果能夠營造一個愉快、舒適的進餐環境,就等於搭建了一個和孩子良好溝通的橋梁。在愉快的環境當中,孩子有發表自己“高見”和“新聞”的機會,這樣既有利於孩子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又有利於父母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同時還有利於活躍進餐的心理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