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先生對小男孩說:“來,我先來考考你!你媽媽在哪兒上班?”男孩說:“工廠。”王先生問:“你媽媽在工廠是幹什麼的?”男孩不假思索地回答:“打牌。”王先生十分驚訝,忙問男孩的媽媽這是怎麼回事。男孩的媽媽不好意思地說:“工廠效益不好,工人上班沒活兒幹,隻好打牌。”王先生立刻對男孩說:“明天去考試,千萬不要這樣說,要告訴老師你媽媽是幹什麼工作的。”男孩抬起頭,認真地問媽媽:“媽媽,你是幹什麼的?”這不僅讓我們感到震驚。一個將要上學的男孩竟然不知道媽媽每天做什麼、是怎樣工作的,他怎麼可能敬佩自己的母親呢。
許多大人都承認,現在社會上“最忙最累的是孩子”。成年人每周可以休息兩天,可是不少孩子連一天也休息不了。繁忙中的孩子,看到有些媽媽清閑自在,心裏便很感不平:“憑什麼讓我念書,他們在一邊看電視、玩麻將?”“為什麼媽媽不考試?”孩子是看著媽媽的脊背長大的。孩子學做人,第一個榜樣就是媽媽。過去,農民的兒子看到父親日出下地,日落方歸,自己便慢慢學會了勞動;老百姓的女兒看到媽媽日夜操勞,勤勞儉樸,便學會了關心體貼,不怕重負……媽媽對孩子的教育,就是這樣的潛移默化,這樣的“潤物細無聲”。
而現在,我們的孩子從媽媽身上看到了什麼?一些年輕的媽媽,上班時十分繁忙,十分辛苦。而一回到家,便隻想著自己的休閑娛樂,有的甚至每晚把飯桌變成麻將桌,把家庭變成舞廳,全然不顧在一旁寫作業的孩子。難怪孩子隻看到媽媽“吃喝玩樂”的一麵;難怪有不少孩子形成了“享樂至上”的人生哲學,不想學習,不思奮鬥。這一切,能都怨孩子嗎?當媽媽指著孩子的鼻子,大喝“你給我念書去,不許看電視”時,自己卻躺在沙發上看電視。這能讓孩子安心讀書嗎?當你告誡孩子,不珍惜時間學習就是“圖財害命”時,自己卻一宿一宿地玩麻將,難道媽媽的時間不寶貴,不是在慢性自殺?當媽媽指責孩子懶惰、貪玩、不刻苦時,想沒想過自己在孩子心中是什麼樣的形象?
“孩子需要榜樣甚於批評。”孩子的目光像永不休息的雷達,不停地注視著大人的言行舉止,模仿著大人的習慣行為。勞累一天或心情不佳的媽媽,為了未成年的孩子,回到家時請打起精神。你若想讓孩子做什麼樣的人,自己就先做什麼樣的人。讓孩子全麵地了解媽媽,是十分必要的。這不是說,媽媽回到家,還要拚命地工作,而是要讓孩子知道,媽媽一天在忙些什麼,為誰辛勞為誰忙。
盧女士去海南采訪時了解到,有一所礦山子弟小學,十分重視對孩子進行愛父母的教育。他們每年搞一次“我替爸爸媽媽上一天班”的活動,孩子們穿著爸爸媽媽的工作服幹一天活,個個累得腰酸腿疼。孩子們理解了為什麼白天吵醒爸爸覺,爸爸會發火,因為礦井下稍一打盹就容易出事故;孩子們理解了當礦工的爸爸為什麼脾氣有時暴躁,因為在礦井下的勞動的確很辛苦。於是,孩子們變得懂事了。他們成立了“安全小衛士隊”,當起“黑貓警長”:哪家的職工上夜班,他們就在哪家門前豎起一塊“不許在此喧嘩,叔叔正在休息”的牌子。爸爸媽媽還沒下班,孩子們已經準備好洗臉水,做好飯菜;等待父母回來。如果父母沒有在孩子心目中留下辛勤工作的形象,孩子長大後很可能成為單純的消費者,而不是一個勞動者,因為他不懂得什麼叫勞動。我們的孩子隻有了解父母,才會真心愛父母,關心父母。
媽媽和孩子間的親情,是家庭的支柱,而理解正是家庭的基石。有一個男孩這樣寫她的媽媽:“在我剛剛出生一個月的時候,爸爸和媽媽就分開了。媽媽擦幹眼淚,既當娘又當爹,挑起了家庭生活重擔。媽媽收入微薄,為了多攢點錢供我上學,每逢星期一、星期二的早晨,她就風雨無阻地出去賣電視報,從未間斷過。一個冬天的早晨,外麵下著茫茫大雪,時鍾剛指向5點,媽媽已經起床了。雪越下越大,地上已積滿了厚厚的一層。我忙勸媽媽說:‘媽媽,今天別賣報紙了,外麵的雪下得很大,你又不舒服。’媽媽一邊利索地整理好衣服和賣報紙的背包,一邊說:‘報紙已訂了,不賣就要作廢了。’說完,就推開家門,一步一滑地走了出去。我目送著媽媽深一腳淺一腳地在雪地裏艱難行走的背影,再也忍不住了,衝出家門,從媽媽的背包裏搶出一些報紙放在自己的小布兜裏。媽媽捧著我凍得通紅的小臉,流著眼淚緊緊地把我摟在懷裏說:‘孩子,你長大了。’賣完報回到家裏,我已經累得不行了。望著桌子上那一小堆一角兩角的零錢,我的淚水奪眶而出。要知道,媽媽必須賣一個月的報紙,才夠我交一次學費呀。這一份份報紙寄托著媽媽對我的愛,寄托著她對生活的全部希望。我猛地撲向媽媽的懷裏,呼喊著:‘媽媽,你真是我的好媽媽!’”
男孩每時每刻都在接收媽媽發出的生命信息,即使是繈褓中的男嬰,也會收到媽媽的信息。所以,媽媽不能因為男孩小,就不注意自己的言行。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話很有道理:“每瞬間,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並檢驗自己的人格。”有些媽媽文化程度並不高,但是她們說出的話,做出的事卻讓自己的孩子刻骨銘心,永世不忘。這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她們那種正直、樸實、忠厚的為人,不向困難低頭、用勤勞的雙手建設家園的行動,為了別人能犧牲自己的精神,這深深感染著孩子,教育著孩子,這正是人格的力量。偉大的母親正是用自己的人格來教育孩子的。人格的力量是偉大的,尤其是母親的人格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