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圈給用戶的感覺更像是PC端的車主論壇,車友們也會發起一些線下活動。3月初的一個周末,天天用車一位女車主舉行婚禮,100位車主就自發組織了天天用車娘家送親車隊。當100輛貼有“天天用車”車標的車輛按照顏色整齊排列,浩浩蕩蕩行駛在北京四環路上的時候,感覺還是很震撼的。這種活動不僅增進了用戶之間的感情,增強了平台的凝聚力,更是用戶對天天用車的一次強力的品牌推介。
理論上來講,係統根據駕乘雙方路線匹配的兩端用戶存在著極大的偶然性,但是在過去這段時間天天用車給用戶製造了很多不期而遇的驚喜。一位車主搶到10年前初戀女友的訂單,兒時大院裏的玩伴在拚車時候重逢,各種喜怒哀樂也讓拚車變得越來越有人情味。
拚車的春天來了
在投資者眼中,翟光龍的創業經曆可圈可點,從美團初創團隊積累的O2O經驗和創辦螞蟻短租時的P2P嚐試,讓翟光龍在天天用車這個集O2O和P2P於一體的共享用車項目上更自信從容。“天天用車”推出伊始就受到資本青睞,短短8個月時間,公司已經完成了C輪融資,天天用車的估值已接近2億美元。戰略投資方還表示將對天天用車未來的發展提供巨大的支持,這也堅定了翟光龍要將天天用車做成中國共享經濟的領導公司的信心。
手機拚車應用在三四年前曾有過一個小浪潮,但當時湧現出的拚車應用如今已經不見蹤影。回過頭來看這些應用的隕落,隻能說是生不逢時。智能手機普及度不夠高,3G網絡覆蓋不完善,用戶認知度不高、顧慮較多,政府對拚車出行態度含糊等等問題,直接將萌芽中的拚車應用送進了寒冬。
3年間,智能手機迅速普及,移動互聯網環境大幅改善,以滴滴、快的為代表的打車應用利用補貼等形式刺激用戶,促使這個市場迅速成長,不但打通了應用與移動支付等環節的對接,還培育了用戶,更教育了政府。
春節後,拚車市場突然火了起來,這也有點出乎翟光龍的預料。不過他認為,共享出行是一個必然的趨勢,從2014年9月開始不斷有追隨者進入這個市場,用戶與市場已經做好了迎接拚車時代到來的準備。
眾多拚車應用的湧入,隨之而來的將會是一場慘烈的廝殺。翟光龍認為,這是一個必然的過程,對於用戶來說也不是壞事。比較現有的拚車應用,相當一部分是多人拚車,這種方式價格相對較低,應該算作是對公共交通出行方式的一種補充。而天天用車這種一對一形式的拚車,為駕乘雙方提供了更好的用戶體驗,長遠來看應該是在挖掘出租車、專車的現有用戶和潛在用戶。總之,拚車給城市交通出行提供了更多的選擇,僅以北京來說,400萬輛私家車一旦加入到共享用車的行列中,將爆發出巨大的能量,於國於民於社會都是一件好事。
當前階段,包括天天用車在內的拚車應用首要的任務就是完善應用,迅速積累用戶,移動互聯網應用的共同規則就是得用戶者得天下。
4月初北京出台了《小客車合乘出行的意見》,拚車行為不僅合法合規,而且得到政策的鼓勵和倡導。拚車應用的春天已經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