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用車:社交基因的拚車新貴
封麵故事
作者:底潔
天天用車創始人CEO翟光龍認為,傳統的拚車在匹配效率和匹配時間上難以滿足用戶的需求。
拚車對於私家車主來說是個老話題,但是如何拚出激情和新意正是天天用車努力探索和實踐的。“拚車應用的核心就是利用移動互聯網實現需求方與供給方的匹配 。” 天天用車創始人CEO翟光龍認為,傳統的拚車在匹配效率和匹配時間上難以滿足用戶的需求。天天用車用一種不同的方式進入這個傳統領域,給用戶帶來了不一樣的拚車體驗。
新的遊戲規則
在天天用車的App上對車主和用戶提出了明確的要求:車主每次隻允許搭乘一位乘客,乘客必須坐在副駕駛位置,車主要按照乘客的要求完成指定起點到終點的全程服務。
“這種一對一,點到點的服務,是為了讓駕乘雙方有更好的體驗,在這個過程中車主與乘客是完全平等的,雙方是一種合作關係。” 翟光龍補充道,“如果車主獨自在前排,感覺自己更像一個搭載乘客的司機,如果後排是一個大漢或是一對小情侶,更會讓車主感到不安和尷尬。”強調點到點,既是對後台路線精準匹配的挑戰,也是對乘客使用感受的遷就。對於車主來說,多踩一腳油門,多跑幾百米的路程不是什麼太麻煩的事兒,但對乘客來說會是極大的方便。
除了駕乘規則的設定,天天用車平台還有一套標準化的價格計算機製。用戶在平台注冊時需要上傳車輛及個人相關信息,平台在核實個人和車輛信息後也會自動劃分出經濟型、舒適型、豪華型三個檔次。根據車主的車型和乘客的乘車距離,平台會計算出一個價格,雙方認可即可達成交易,這樣免去了討價還價的尷尬。費用的支付也在交易確定後通過移動端支付完成。也就是整個合乘過程中,雙方完全不必考慮金錢的問題,不談錢不傷感情。當然,如果任何一方臨時出現狀況不能按時出行,隻要在線取消訂單即可,就像淘寶交易一樣便捷。
出於安全性的考慮,天天用車還設定了一些相應的規則。例如,早6點之前、晚10點之後、超過35公裏的路線係統會自動屏掉。“我們目前主要是針對上下班拚車,超出正常上下班時間範疇的訂單存在的風險的幾率相對較高。”翟光龍解釋說,“目前我們還處在起步階段,所以在規則的製定上都比較嚴苛,以確保用戶良好的體驗,隨著市場和用戶的成熟,未來也許會有改變。”
至於對黑車的顧慮,翟光龍認為,“我們的平台上不會有黑車”。首先,黑車是以盈利為目的,價格通常比出租車還高,但是天天拚車的價格隻是出租車的一半;其次,平台限定車主每天最多隻能接兩個訂單。另外,如果一個車主在平台上接到兩個投訴,係統也會自動將其屏蔽。這樣嚴格的規則設置還有黑車願意進來嗎?
社交元素的植入
相比其他拚車軟件,天天用車最大的特色就在於其先天的社交基因。
作為共享經濟的擁護者和實踐者,翟光龍堅信共享經濟不是純經濟遊戲,一定是有一些社區或社交的元素在裏麵。“所以在最初的產品設計階段,我們就希望把相應的社交的氛圍做起來,在產品裏會加入這樣一些模塊。”除了用戶公共交流圈之外,還有細分的小圈子。同行業圈子裏的用戶在公司地理位置、上下班時間等方麵可能會有更多共性,拚車同行的幾率也許會更大。同一個圈子裏的人一起出行,更有共同話題,諸如HR挖到了人才、銷售談妥了訂單的事情時有發生。原本簡單的出行應用對用戶產生了新的附加價值,也有可能成為增加用戶忠誠度的一個加分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