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交易所的創新“生意經”(1 / 2)

交易所的創新“生意經”

專欄

作者:艾博·索瓦爾

在10年前,如果要在“金融服務機構”群裏選取一家公認的贏家,很難想象任何一家證券交易所會榜上有名——更不用說像LSE(倫敦證券交易所)這樣從事傳統股票交易的機構了。

然而,就是這樣一家新近才經曆了股份製改造(股份控製權由大機構股東轉向外部投資者持有)、且普遍被認為處於競爭風暴中心、對新技術革命又缺乏敏感的交易所,LSE非但沒有淪為“獵物”——過去幾年中,在與德國證券交易所(Deutsche Brse)、美國納斯達克交易所、甚至規模較小的瑞典交易所(OMX)等一眾饑餓的競購者博弈中成功護守城池——並且進而成為下一個強大的“獵食者”,LSE現已躋身全球第五大交易所(以市值計),機構估值高達130億美元;如今,LSE的股票交投量甚至超出金融危機爆發前曆史峰值的1/3。

這些顯然足以令世界各地大多數的交易所、乃至銀行家們感到吃驚。在業務模式遠非“酷炫”的交易所生態圈內,是怎樣的革新舉措幫助LSE實現化繭成蝶?其又折射出哪些(一定程度上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全球“交易所的生意經”?

首先,在管製潮流中順勢而為、實現業務多元化。英國《金融時報》將LSE首席執行官Xavier Rolet (羅睿鐸)稱為這家交易所抓住“後危機”時代擴張機遇、成功實現業務多元化的架構師。

金融危機爆發後,受監管機製要求,絕大多數銀行為了進一步將投資風險從其資產負債表中擠出,而紛紛拋售其原來持有的各種股票衍生產品,與此同時,就連那些幫助實施這些衍生產品交易的清算部門——銀行機構也不得不賣掉手中持有的股份。LSE就此抓住曆史性契機,購進歐洲最大清算所LCH的多數股權,跨出了使LSE業務收入源頭多元化的重要一步。另外,通過購買指數、提供數據及交易後服務等一攬子舉措,自2010年以來,LSE的傳統主業(即股票債券交易業務)的收入從其集團總收入比例的一半降至僅占25%。

普華永道(PWC)公司出版的研究報告《交易所的未來》也指出,在後金融危機時代,歐美國家的各類金融交易機構跨國界合並收購的聲音曾一度甚囂塵上,然而阻擋這一趨勢的因素同樣不容小覷:一方麵有國家利益與政治性的考量;另一方麵,從收益多元化中嚐到甜頭並且取得可觀利潤增長的交易所,也重新將焦點放在機構的有機生長(organic growth)上。

碳排放交易和可流通的能源類證券等即是交易所產品多元化的生動例證。這類垂直產品的二級市場在美國洲際交易所和加拿大多倫多證券交易所的NGX等交易市場得到足夠重視,除能源類股票產品及其衍生品類交易之外,投資者在交易所平台可以“一站式”獲得包括清算與結算在內的服務。放眼未來,更多像奢侈品和藝術品等創新交易產品也將獲得上佳的發展空間。值得一提的是,甚至於場外交易(OTC)端,業者亦有大舉將合約交易與結算“嫁接”到主板交易所(通過後者的中央清算部門)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