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這可能是必須的,當然很難證明,對大公司而言,它們好像真的很像希拉裏風格,小公司創業公司的確更像最初的奧巴馬,或者必須要做奧巴馬那種風格,走白手起家路線,它沒有什麼基礎,但比較容易贏得同情。
所以,我和不同公司討論數字營銷策略時,會告訴它們,你必須放低身段找到一種和消費者直接溝通的姿態和語言,而不是高高在上的廣告姿勢。大公司裏,我覺得多芬做得不錯,有格調但又能放下身段,仿佛自己隻是一個小品牌,這樣才能真正走進百姓心裏。多芬做過一個活動,它覺得公眾認為美的標準對普通女性很不公平,它覺得每個女性都是美麗的,而不是必須用××產品才變得美麗。它們找了一個長相普通女子,他們帶她去美容院,沙龍,打扮好後出來,再用好的攝影師、Photoshop,出來就是一個光彩照人的女性。它們用這種方式希望能夠創造出一種欲望,一種用產品很難達到的對美的追求的欲望。我認為市場營銷的作用始終沒有大的變化,乃是激起人們的欲望和渴望,而不是遊說人們用某個品牌代替渴望。
在傳統舊世界裏,我們的屏幕在前麵,我們總能分得清現實與虛幻,但今天屏幕已經變得越來越小,越來越貼近我們自身,屏幕甚至變成我們一部分皮膚。這就是說,之前你可能把自己裝扮得高大上,但真實、事實是會擊敗那些潤色過的外表、虛假的東西,這個大家也都知道,社交媒體講出的事實比普通媒體要多很多,真實變成了品牌的唯一。與此同時,技術、社交媒體發展,現在毀掉一個品牌比建立一個品牌要容易得多,尤其是微博之類的工具,140個字,要辯駁、要說自己好是很難說清楚的,但要說誰不好,卻能獲得快而廣泛的傳播效果。這時候,也隻有真實能夠救你於水火。
大公司時代已去,永遠的
那大公司就沒有什麼辦法來對抗,隻能坐以待斃了嗎?小公司可以全方位破壞性創新,大公司隻能束手無策的情況多久會結束?
我認為這是永久性的,高大上的大媒體溝通時代已經徹底結束。在數字營銷這個市場上,確實大公司比較難實現數字突破。我之前跟一個藥物公司CEO溝通,他們馬上要上市一種新藥物,我建議他們采取奧巴馬式對自身進行顛覆的破壞型營銷。CEO當場拒絕,作為藥物,他們不能是挑戰者或者破壞者,他們必須中規中矩,誠信靠譜,他們代表主流,所以他們很難用破壞性的或者白手起家的方式來做這種市場營銷。
對大公司來說,過去100年是它們的快樂時光,它們可以控製信息、控製傳播,但是,現在是新時代。我們當然也有看到多芬的例子。事實上聯合利華還有一個男士止汗香氛品牌AXA,它的數字傳播也很成功,這個品牌傳達的信息是女性喜歡性感形象,用了這款產品,男士就可以吸引更多女性。很明顯AXA和多芬的品牌理念完全不同,乃至衝突,在傳統模式下,聯合利華可以生活得很好,但在社交媒體時代,這種矛盾就像定時炸彈威脅著其生產企業,我覺得未來它們可能成為兩個公司。減少品牌,單獨成立公司的趨勢已經開始出現。
那麼,互聯網創業企業現在有什麼特別的模式嗎?
我認為互聯網創業主要還是兩種模式,一種是鄰近(adjacent),項目本身可能不賺錢,但能夠為平台其他項目聚攏人氣,帶來收益,就像微信這麼龐大,但它始終都不盈利,但這並不妨礙騰訊用微信、QQ聚攏人氣,通過遊戲賺錢;還有一種是高端付費,就像Adobe始終是免費的,但付費用戶享有更多額外服務,海量用戶中終歸有高端客戶願意付費來享受最好的服務。這兩點都意味著,如今世界,海量用戶終究是有方法有出路的,哪怕眼下你沒有收入。大部分企業目前的模式都不脫離此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