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法國政黨公共資助製度及其對政黨行為的影響(3 / 3)

二、促進政黨聯盟的建立,增強了政黨體係兩極化趨勢

20世紀90年代以來,法國的政黨體係逐漸向兩極化發展。盡管促成兩極化的原因是多樣的,但政黨公共資助製度的確起到了推動作用。在政黨公共資助製度下,一個政黨要獲得公共資助,需要滿足一定的條件,這些條件促使政黨建立聯盟。有的政黨達不到獲得資助的條件,可以通過宣布隸屬於某個政黨,從而將一部分資金交給其他政黨,以此獲得資助;或者有的政黨會拉攏獨立候選人,讓其宣稱隸屬於該政黨,然後給這些候選人其他形式的支持。因此,盡管法國大約有500多個政黨,但能夠獲得國家資助的大約隻有50個,而進入國民議會的隻有十多個,最終有能力贏得總統選舉勝利的隻有代表左翼的社會黨和代表右翼的人民運動聯盟,政黨體製逐漸向兩極化發展。

三、助長了政黨的投機行為,增加了法國政黨製度碎片化的壓力

在國家資金的支持下,政黨的活動能力增強,在選舉期間和選舉結束後都可以有所作為,推動了政黨的發展和成熟,這對綠黨和國民陣線這樣在20世紀90年代崛起的政黨來說尤其如此。但是,這也滋生了政黨在選舉中的投機行為。為了獲取公共資金,很多政治團體紛紛組建政黨,政黨的數目急劇增加。從1990—1995年,向“國家選舉和政治資金審計委員會”注冊登記的政黨從29個增加到了261個,其中48個得到國家資助。2004年,注冊登記的政黨有230個,其中90%的公共資金分配給6個主要政黨。很多海外政治團體也紛紛成立政黨。2013年公共資金分配的結果顯示,在52個獲得第一部分資助的政黨團體中,海外政黨或政黨團體有39個之多。其中很多政黨隻不過是在選舉前為了獲取資助而組成的,很容易解散和重組,加劇了政黨製度的不穩定性。

另外,在兩輪多數選舉製下,隻有少數政黨才能進入第二輪,因此,第一輪成為各個政黨爭取選民支持的競爭場所。小的政黨會盡量在這一輪提高自己的得票率,以增加在政黨聯盟中的談判籌碼,提高分配給自己的資金比例。因此,法國總統和國民議會選舉第一輪的選票日益分化。在2002年的總統選舉中,第一輪出現了16個候選人,多個極左政黨的出現分散了社會黨的得票,使極右政黨國民陣線候選人勒龐在得票上超過了社會黨候選人若斯潘。這種極度分化的局麵增加了法國政黨製度碎片化的壓力。

四、增加了政黨對國家資金的依賴,使政黨向“卡特爾”型政黨轉變

法國建立政黨公共資助製度後,降低了政黨對成員黨費的依賴,提高了國家資金對政黨活動的重要性。根據1995年“國家選舉和政治資金審計委員會”的報告,黨費占政黨全部收入的比例較小,社會黨為12%,法國共產黨為14.5%,國民陣線為10.9%,而公共資助占主要政黨收入的60%左右。部分學者指出,公共資助製度推動了政黨的卡特爾化,即國家與政黨之間相互滲透加深和政黨之間的競爭降低的一種政黨組織模式。盡管法國的政黨沒有完全具備“卡特爾”型政黨的所有特點,但是政黨成員減少,選舉投票率降低,選民普遍對政治冷漠,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法國主流政黨作為選民和政府之間的“傳送帶”的功能正在退化,政黨日益脫離市民社會,成為國家製度的一部分。

總體而言,經過二十幾年的發展,法國在政黨資金的管理上積累了較豐富的經驗,對規範政黨行為、減少腐敗和提高政治透明度起到了積極作用。但是,其中也存在一些有待完善的地方。2009年,歐洲理事會的反腐敗組織(GRECO)發布了《法國政黨資金透明評估報告》,要求法國政府完善政黨公共資助製度的管理對象,增加政黨捐款和競選資金的透明度,通過製度安排防止政黨的投機行為。2013年4月,法國預算部部長傑羅姆·卡於紮克(Jérme Cahuzac)因隱瞞海外賬戶遭到曝光後引咎辭職,引發了社會對政府官員財產公開與透明的進一步關注。因此,法國的政黨公共資助法律體係仍然有很大的完善空間,通過法律保障政黨在國家民主生活中的表達和參與權,同時對政黨的行為進行規範,發揮其推進政治民主和社會進步的作用。

(作者係中共中央編譯局副研究員)

(責任編輯:蘇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