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構建理解平台打通合作渠道(3 / 3)

信心與建議

期待中國更美好

多數外方代表在研討中,不同程度地表現出對中國模式和中國道路的欣賞與信心,認為中國當前的發展模式符合中國國情,是確保中國穩定、快速發展的根本。相對於“華盛頓共識”,亞洲國家的代表對“北京共識”普遍表現出較大興趣。孟加拉政策對話中心執行主任拉赫曼教授認為,“北京共識”就是中國自己創造的獨特發展模式,其主要特點是根據自己的國情“走自己的路”,不接受外部力量的強製要求,值得孟加拉國學習。印度發展中國家研究和信息係統中心高級研究員阿格瓦爾拉博士對中國發展模式高度讚賞,對中國經濟總量在2020年左右超過美國而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大國充滿信心。他說,中國非常善於向外部世界學習,取得了人類曆史上最大的經濟成就,許多做法務實而有效,大量的民眾從中受益,對印度未來發展和改革道路具有重要參考價值。韓國國際經濟政策研究所副所長金玄重博士認為,中國正在日益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將很快超越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經濟體,從一個經濟上的弱國變為強國。有代表表示,越來越多的人對中國抱有信心,全世界尤其是亞洲各國期待中國在社會發展與治理中取得新的更大的成就,使中國更具吸引力,成為亞洲各國的學習目標。

與此同時,外方代表也對我提出一些建議和意見。在地區安全問題上,德國經濟研究所所長艾爾伯博士表示,島嶼爭端、領海與領土爭端使亞洲正在發生軍備競賽,中日俄都在競相提高軍費開支,這必然影響經濟發展,希望中國恰當應對。亞洲有代表認為,中國與周邊一些國家存在潛在的安全和利益衝突,令這些國家民眾普遍存在不安情緒。在環境保護問題上,中國仍存在“很大問題”,國際社會的強大壓力將可能減緩中國經濟發展步伐。有人表示,一些國家想把環境破壞、國際談判失敗的責任推到中國身上,希望中國與國際社會加強合作,減少發展中的風險。在經濟發展方式上,中國的環境及自然資源成本過高,固定資產投資比例過高,生產結構不甚合理,呈現出難以持續的特點。2010年起,中國使用了全球40%以上的能源。中國應加強對新技術、新產品的研發,加快推動歐洲技術轉讓,大力提高創新能力,逐漸摒棄“世界工廠”地位,早日成為“全球研發實驗室”。在創新社會治理上,中國麵臨著巨大的挑戰。中國貧富懸殊過大,社會保障製度有待健全,外彙儲備過大,普通民眾消費能力不足,應考慮解決長期積累的矛盾和問題,進一步提高社會保障水平,促進社會治理的發展進步。在對外政策上,一些代表認為中國對亞洲國家偶有“嗬斥”和“教訓”現象,中國與亞洲各國應加強對話與溝通,共建互利共贏合作大局;中歐互信有待進一步加強,在一些重大和敏感問題上,需要從政府、政黨、智庫、媒體和民間等各個方麵促進相互交流,增信釋疑。

6月18日下午,活動圓滿落下帷幕。外方代表普遍高度評價活動的意義和成果,表達了對今後繼續參加這一活動的熱切期待。我們通過舉辦這一活動也深深認識到,在中國全麵深化改革進入新階段之時,基於“讓世界了解中國,讓中國了解世界”這一宗旨,本著對話促理解、合作求共贏的精神,主動搭建一個高端、務實、知名的國際民間交流平台,顯得日趨重要與緊迫。通過活動,一方麵可以有針對性地加強對國家內外政策的闡釋,促進各國民眾對中國的深入了解和理解;另一方麵,也可以充分聽取國際社會的不同聲音,及時就中國的內外政策提出合理化建議,進而推動全麵深化改革進程,為實現“中國夢”和促進世界的和平穩定發展作出貢獻。

(作者單位:中國國際交流協會)

(責任編輯:劉娟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