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之友協會政策研究室主任莎達·伊斯蘭女士認為,全麵深化改革將把中國自1979年以來開始的改革推向深入,標誌著中國新的領導集體以中國人民的切身利益為重,製定出了一個以可持續發展為基礎的長期發展規劃。德國經濟研究所所長艾爾伯博士稱,中國全麵深化改革內容豐富,涉及麵廣,展示出新一代領導人的決心與魄力,將再次釋放出巨大的市場潛力,是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標和中國夢的重要保證。比利時基督教工會聯合會國際部長斯汀·辛圖賓認為,中國政府在製定政策時主張“摸著石頭過河”,通過“摸石頭”不斷嚐試製定新的改革措施,值得歐盟在研究社會團體時學習;尤其是習近平擔任國家主席以來,中國黨和政府加大了反腐力度,這被歐洲媒體視為中國全麵深化改革、加強法製建設的重要步驟。還有一些代表談到,中國的改革麵臨著非常複雜的國內外環境,需要付出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成本,大家期待著中國改革成功,願向中國借鑒有益的經驗。
理解與合作
歐亞國家的共同心聲
在活動中,大多數外方代表表達了深化對華了解,加強與中國全麵合作的迫切願望。一些代表認為,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使中國這頭巨大的“睡獅”蘇醒過來,新一代領導集體及其推行的改革將給中國帶來新發展、新願景,不但會對全球政治經濟產生重大影響,而且將改變世界地緣政治格局,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世界的未來和發展方向。中國正在積極走向世界,歐亞各國從中國的發展中獲益,同時也需要加強對中國的了解與理解,防止“中國威脅論”、“中國崩潰論”等錯誤觀點影響各國政府與民眾的對華認知。
不少代表談到,亞、歐國家許多人對中國認知不足,了解片麵,甚至“充滿錯誤的信息”。德國貝塔斯曼基金會科拉女士稱,有人認為中國的崛起將導致歐洲的衰落,甚至威脅世界的安全與穩定。她認為,世界應更加全麵地了解中國,了解中國的改革進程,把中國更多地當成合作夥伴而不是競爭對手。一些人談到,一些媒體和組織刻意渲染中歐之間的對抗與摩擦,比如貿易、環保、人權、武器禁運和知識產權等,誤導了公眾視線。其實,與中歐雙方巨大的貿易額與全麵合作的利益相比,這些摩擦和矛盾“微不足道”,歐中合作始終是主流,對抗是非主流和次要的。今後,中歐雙方都要注意避免以偏概全,以非主流來否定主流,以保持中歐合作的正確方向。
歐亞各國加強對華合作的願望,不僅僅表現在經濟領域,還包括社會治理、法製建設、勞工保護、環境保護等各個方麵。一位代表談到,合作是共同的,學習是相互的。中國三十多年改革開放的過程,就是向外部世界學習的過程。中國的迅速發展震撼了歐洲人“以歐洲為中心的傳統觀念”,歐洲也需要向中國學習,如中國宏觀調控的成功做法以及獨特的政治決策經驗,就值得希臘、意大利和其他國家學習。一位亞洲代表表示,中國提出的“一路一帶”概念,對於印度、孟加拉國、緬甸等國是一個重要機遇,將引領南亞各國進入新的發展時期,今後亞洲各國更需建立與中國的互信,進一步提高相互依存度,使這一區域實現均衡發展。
大家普遍認識到,中歐應重視加強文化、教育等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從長遠和戰略的角度追求“雙贏”、“多贏”局麵。這類交流與合作既是深化了解與友誼的主要手段,也是發展和鞏固國家關係的重要基礎。德國代表稱,僅就教育而言,雖然中歐、中德教育合作不斷加強,但與中國和亞洲各國的合作相比仍然差距較大。有數據顯示,2011年,中國在韓國留學生就有6.2萬人,但在整個歐洲隻有4.7萬人。2013年,中韓人員往來高達822萬人次,而中歐隻有550萬人次。歐洲應從更為長遠的角度出發,為雙方文化、教育和民間交流與合作做出更大努力,不斷挖掘新的合作領域,從根本上鞏固和加強歐中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