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東盟共同體建設的進展與挑戰(3 / 3)

社會文化共同體建設以增加

東盟認同感和歸屬感為目標,也麵臨整合文化衝突等挑戰

社會文化領域長期以來並非東盟各國合作的重點,但隨著共同體建設的深化,東盟更加重視與政治經濟一體化進程相適應的社會環境建設,社會人文合作趨於活躍。2009年通過的東盟《社會文化共同體藍圖》強調可持續發展,建立以人為本、有社會責任感的東盟共同體,提升各國民眾對東盟的認同感和歸屬感。目前《社會文化共同體藍圖》規劃的339項行動計劃已實現逾90%,可望成為三大共同體建設中最先完成的一個。

東盟社會文化共同體建設主要集中在教育、環境、扶貧、信息、科技、婦女、青年等領域開展合作,多次舉辦部長級會議,形成了一些機製性安排。東盟社會文化共同體建設的具體舉措如下。

一是增強東盟共同體意識。舉辦東盟社會論壇和公民社會大會,組織東盟藝術節、評選東盟文化名城、東盟日等活動,提高媒體對東盟的關注度,在各成員國加大宣傳力度;重視東盟曆史文化遺產保護,增進區域文化認同,加快差異文化融合。

二是構建社會保障體係。東盟成立了保護婦女兒童權益委員會、保護外來務工人員機製、女企業家網絡等平台,維護弱勢群體利益,促進社會公平;建立流行病防治合作機製、災害管理與緊急災害救助基金,加強區域公共衛生建設和防災合作。

三是關注區域教育事業。東盟注重加強與對話夥伴在高等教育、教育質量測評、學分互認等方麵的交流合作,提高東盟教育的國際化程度,青少年識字率顯著上升。

四是推動可持續發展。東盟通過開展環境保護教育,建立環保合作平台,加強環保技術開發利用,評估工業項目是否符合環保和生態要求;製定東盟氣候變化倡議和聯合應對行動計劃,積極參與全球氣候變化治理。

然而,從東南亞社會文化發展曆史和現狀看,東盟社會文化共同體建設缺乏健全的執行機製和績效標準。東南亞各國之間宗教、曆史、經濟條件造成的民眾隔閡長期存在,時有激化。整合文化、族群衝突和社會轉型等挑戰十分突出。此外,社會文化共同體建設涉及部門多,非傳統安全領域大多需要跨部門協調,而東盟各國多重視經濟合作,社會文化領域投入偏少,這也對共同體建設進程造成了阻礙。

東盟是全球發展中國家間經濟融合程度最高的地區組織,其區域一體化進程雖麵臨不少阻力和挑戰,但各成員國均對2015年如期建成三個共同體充滿信心。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曾在不同場合多次重申支持東盟發展壯大,支持東盟共同體建設,支持東盟在區域合作中發揮主導地位。王毅外長也在2014年8月出席中國—東盟外長會時表達了構建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落實李克強總理提出的“2+7合作框架”的願望。中國同東盟國家地理鄰近,是東盟最大的貿易夥伴,在政治、地區、海上等層麵也均具有廣闊的合作空間,宜進一步深化同東盟各領域務實合作,以合作擴大共同利益,實現中國和東盟地區的共同繁榮和發展。

(作者單位: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

(責任編輯:張凱)

[1] 國際視點:“從願景到行動,邁向東盟共同體”(上網時間:2010年4月9日)

[2] “經濟共同體建設開始 東盟峰會加快推進一體化進程”(上網時間:2014年5月12日)